关灯
护眼

第61章 丰收

    天气越来越热,稻谷很快就由青变黄,稻穗更弯了,稻田里一片金黄,到了收割稻谷的时候。

    连山镇喜气洋洋。

    宽叔来找唐明,说谢大林管事找他们几个去做短工,去割禾。不止他们原来几个男的壮劳力可以去,像李小薇李大丫这样能干活的姑娘或者妇人都可以去。让宽叔带人去。

    “家里也需要人手,去还是不去?”唐明拿不定主意。

    周婆子的意思是唐明一个人去,李小薇的意思是她自己一个人去,唐明力气大,在家里摔打禾把脱稻粒。何秀芳说小兰和她两人就可以把家里的水稻收割回来。

    最后一家人商量好李小薇一个人去。

    宽叔,李大丫,李小薇,李二妹还有另外一个青年一共五个人去谢家庄干活。

    李大娃家只有一亩田,他阿奶帮着干一些,也应付得了,就让李二妹去了。

    何秀芳家两亩水田,四天时间就割完水稻,天气好,稻谷再晒两天就全部晒干了。

    李小薇走之前拿出一些鸡蛋让何秀芳她们吃。肉早吃没有了。

    割完水稻,还要把田整理好,种晚稻。在李小薇的提议下,这一次她们家是预先撒了谷种,育了秧苗的。只要田平整好,立刻就可以把秧苗移栽到水田里。

    村里十户有八户都是跟着李小薇家一样做的。

    何秀芳和李村长说清楚,她家是第一次这样种,到时候收成不好不要怪她家。

    因为大家对于晚稻本来没有抱希望,以前种的晚稻除了交税,每亩只有五六十斤收成,比空着强一点。

    大家都表示自己负责,就算比上上之前的收成,也不会怪何秀芳家。

    何秀芳家割完禾后过两天,宽叔就带着去做工的人回来了。

    他们在谢家庄干了六天的活,每人拿回来七十二文。

    李大丫和李小薇李二妹三个人累得直不起腰,右手胳膊都酸了,她们三个一直卖力干活,生怕拖后腿,谢大林都对她们三个很满意,不住点头。

    李小薇到家,何秀芳坚持让她在家休息一天。

    周婆子也出去帮忙翻田踩田,让李小薇看家。

    踩好田,何秀芳和唐明把草木灰树叶泥等堆的肥撒到田里面去,尽量撒得均匀一些。

    放完肥后过两天就插秧。

    在秧田里拔秧苗,再把秧苗按一定距离一行一行插到田里。李小薇嘱咐栽种到田里每一把秧苗大概有六到八株秧苗。

    又忙碌了两三天,晚稻插完了。大家都瘦了一圈,黑了一圈。

    收花生,挖番薯这些活就可以慢慢来。

    李小薇家拔回家的花生刚摘完洗干净泥晒在竹窝里,李村长就来通知收粮税的官员第二天会来,让大家准备好。

    第二天,虽然没有人欢迎,两辆马车还是来了李家村。

    一亩上等田交一百二十斤稻谷,一亩下等田交八十斤稻谷。

    李小薇家三亩下等田,要交两百四十斤稻谷。

    他们家种了两亩水稻,总共得了六百斤稻谷,交完税后还有三百六十斤稻谷。李大娃还给李小薇家五十斤稻谷。她们家总共有四百一十斤稻谷。

    好像挺多。何秀芳第一次看见自己家有这么多粮食。

    交完粮税村里几户人家结伴去镇上碾米。

    何秀芳在家里干活,唐明和两个妹妹一起去碾米。总共挑一百斤稻谷去碾,唐明挑一担,李小薇和李小兰各用袋子背了一些,唐明本来说不用两个妹妹背谷子的,但没有人听他的。

    “每个人都要吃饭,同样大家都要为这个家出力,做力所能及的事。”何秀芳说。

    周婆子看着他们戴上草帽,拿上装了水的竹筒。

    随后兄妹三人就和村里其他人一起出发了,他们选的不是赶集日,希望镇上碾米的人能少一些。

    镇上又恢复了以往的热闹。

    米铺外面早就没有了差役看守,另外一家米铺也打开门做生意。

    李小薇她们守着碾米厂一个时辰各家都碾好米,付完钱,挑上米和米糠准备回家。

    镇抚司外面的报告栏围了一些人。

    “镇抚司收购新米,六文钱一斤。”李小薇一行听到围观的人群里面有人说道。

    李家村一同来的人停下来商量。

    “过一段时间,米价可能会恢复到以前一样,新米三文一斤。”

    “我们可以卖掉一部分,到时候买三文一斤的米来吃也可以,这样一卖一买,我们赚三文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