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73章 旧话重提

    割完水稻,整田插秧。

    李小薇家的田是放干水的,锄过田后再放水进来踩田。

    主要是唐明和何秀芳两人锄田,李小薇和李小兰在后面踩,把成块的泥踩散开,水稻茬踩到泥里面,让它们烂在田里,还能肥田。

    在田里干活别想保持衣服干净。

    每个人身上都溅了不少泥水,裤腿挽不住还会往下掉,裤腿都湿了一大半,天气热,还流了不少汗,一身都几乎没有干爽的地方,一身汗一身水。

    还好只要是下田干活,大家都差不多是这个样,谁也别笑话谁,除非不用下田干活的。

    干活快的人家插完秧苗后,不超三天所有人家都插完秧苗到田里,洗脚上田。

    到了交粮食税的日子。

    这一次也有人来收,不用挑到镇上,村民却高兴不起来,这很可能意味着和往常一样他们要多交。

    他们的预感很准,每亩上等田交一百二十斤谷,下等田交八十斤谷。还好没有了人头税这一项。

    村民们发泄完不满,还是老老实实交了谷。

    “什么时候粮食税才能降下来?”

    “一灾穷三年,我猜明年我们还得交这么多,估计后年就不用这么多了。”

    “你说的似乎挺有道理的,但是我希望你说的不准。”

    交多交少也不是他们能决定的,说几句就各自散开回家。

    有说那些话的功夫,还不如去锄草让地里多长点粮食实际。

    交完粮食税,王桂花照旧要带李春晓和李家宝去县城小儿子家住,这一次她计划住到中秋节前。

    待在县城时间长一些,遇到合意的婚嫁对象机会大,李家宝是这样劝说王桂花的。

    李春晓不想去,她还记得三叔给她说那个喜欢赌钱的青年,她怕她三叔又给她说这个人。

    “阿奶,我们才从三叔家回来没有多久,现在又去,三叔不会说我们什么,三婶说不定有意见。”

    “我听说城里人不太喜欢亲戚老上门,三婶看见我们又来了,心里面肯定不高兴,那还会给我们介绍好人家?”

    李春晓难得说得挺有道理,王桂花听进去了。

    “那我们过年前再去一趟,这应该不算勤吧!”

    李春晓不想去还因为她听到风言风语,说她不够矜持,好好一个大姑娘家,上赶着把自己大老远送去县城,说她小小年纪恨嫁……,也不知道有没有做少奶奶的命,等等,总之不是很好的话。

    说来李春晓也有十七八了,想说人家也是可以的。

    李家宝看见阿奶三两下被妹妹说得改了主意,狠狠瞪了李春晓一眼。

    王桂花按下去县城的计划。

    夏收夏种忙完,大家似乎把荷包抓得紧了一些没有多少人买豆腐,何秀芳家就停了做豆腐卖。

    有人去觉得买何秀芳家的豆腐,让她家挣钱,心里觉得亏,就不愿意买她家的。

    加上大家都没有那么忙了,几乎家家户户有黄豆,想吃就自己磨,还吃得尽兴。

    张婶子家也没有做上在村里卖豆腐的生意,她知道何秀芳家最后两天做的豆腐只卖出去一半。

    何秀芳一直惦记着深山里的竹笋,自从上次李小薇她们去摘李子挖过一次竹笋,之后还没有去挖过。

    便在一天早上带着三个儿女去挖竹笋。

    何秀芳和唐明各自挑着竹筐,李小薇扛一把锄头,李小兰拿一把柴刀,各人拿自己装水的竹筒。

    走了一个多时辰才到长着几棵竹子树的山谷。

    竹笋似乎有人来挖过,有人来挖才好,挖过之后新长出来的竹笋会又多又壮。

    何秀芳她们就是看见在竹子之间的泥里冒出来不少竹笋。

    “我们来得真是时候,能挖到这么多竹笋!”何秀芳高兴地说。

    唐明拿锄头开始挖竹笋。

    何秀芳叮嘱唐明挖竹笋的时候挖到泥底下一点位置就行,不要挖太深。

    挖出来的竹笋,何秀芳把笋壳剥了,笋肉放到竹筐里面。

    李小薇和李小兰在附近到处看,找找看有没有草药和野果。找了好一会,两个人什么都没有找到,回来帮忙剥笋壳。

    挖完竹笋,休息了一会,各人挑上竹笋回家。

    何秀芳和唐明各挑两箩筐,李小薇挑两根大的竹笋,李小兰也不空手,扛一根竹笋在肩膀上。

    几人翻山越岭,歇了两三次才回到家。

    回家吃过粥后,一家人忙着把笋切成片,大火煮熟后放竹编上面拿到太阳底下晒。

    不想去卖鲜笋,到时候卖笋干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