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二十九章 惊喜

    《布谷鸟语》

    谁言布谷无情鸟,咕咕鸣叫高声吆。

    麦收插禾莫迟了,玉米述耩趁墒早。

    张光明和孩子们在一起吃饭时,还不忘教育孩子们要多注意观察大自然的鸟儿。

    他说明原因:“因为它们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比如:燕子叫清明到,布谷叫麦熟了,乌鸦叫秋来到,大雁叫冬将到。”

    诗意盎然的张光明又说,“不光是鸟儿,就连花儿与节气也是紧密相连的。那爸爸就在给你们做一首诗,你们看看是不是?”

    《鲜花与节气》

    杏花露出面,惊蛰俏初绽。

    迎春花儿鲜,清明金灿灿。

    虞美花朵繁,夏至抢彩绚。

    大丽花含羞,芒种半遮面。

    菊花争俏容,中秋竞炫艳。

    腊梅斗霜寒,立冬醉花暖。

    张光明的诗中蕴藏着对花鸟的喜爱之情。

    三位小姑娘听了立马给父亲鼓掌。

    文雅忽然说:“爸爸,俺仨养蚕你能作一首诗吗?”

    爸爸笑眯眯地对孩子们说:“养蚕呀?那让我想一下。”

    他稍停片刻就说,那我给你们再做一首诗,来表述蚕儿光荣壮丽的一生吧!

    她们饶有兴趣地说,快说呀爸爸。

    孩子们带着期待的眼神看着父亲。

    张光明就很认真地咏道:

    《蚕儿到死丝方尽》

    桃花闹春杏花扬,梨花馨进蚕蚁腔。

    蚕宝清明食嫩桑,只为吐茧储能量。

    结茧吐丝裹缠衫,几百米丝细又长。

    六万麻花织银装,愿为人类锦衣忙。

    蚕蛹蜕变生翅膀,翩翩丽姿人敬仰。

    比翼双飞追逐欢,纵然献身也荣光。

    张光明有咏诗赋词的习惯。

    他时不时的或咏物、或咏景、咏季等,所以他的孩子们,从小在父亲富有诗意般生活点滴熏陶下,不大点就很知书达理。

    村里的人们特羡慕张支书一家,都称他们一家是诗礼传家。

    上午,张光明带领着村民们开始种植中草药材了。

    虽然他还不能干体力活,但他可以往大队长挖好的小土坑里捏种子了。

    村民们一边点种,一边向张支书请教吟诗作赋。

    他们都说,到新年,俺还想跟你张支书学着写对联哩。

    张光明笑呵呵地答应了。

    “为了弘扬中华诗词文化呢?”张光明说,“我看你们有这么高的热情,那咱村何不在春节、元宵节、国庆节......等节气,举行诗词大会比赛呢?

    你们说中不中?”

    他们都赞成地说,中呀,好啊!

    张光明又说,“我希望村民们能在闲暇之余,多多学习我们中华丰富的诗词文化的精华,咱们到年跟儿就举行诗词大会比赛活动,可以评选出前三名。

    到时候,我会给大家发奖金,还有钢笔和毛笔,还有我亲自写的《华夏诗词》一本诗集,作为奖品好不好啊?”

    “好啊!那我从今天开始就抽空学习诗词文化咯!”

    ……

    他们感到很惊喜,因为可以用诗词来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

    “对,从今天就努力学习咏诗作赋啦!”

    村里有文化的人纷纷大声这样说。

    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人们嘟哝着:“你们学吧,俺是没上过一天学的人,咋参与呢?所以一切就靠你们了!”

    张光明一听这句话,忽然觉得是自己的疏忽。

    他就和村干部临时决定办夜校,让那些目不识丁的文盲也能识文算数。

    他任命李冬至来当夜校的校长,等忙完了种植中草药材的事,就去请村里学校的老师,夜晚来给文盲们讲学授课。

    他是有意通过这一举措,能够大大提高村民们的素质,还能大大激发了村民们学习华夏诗词文化的兴趣,还能激发大家热爱学习的积极进取精神。

    这样的话,不仅能陶冶了群众们的情操,还能让群众们从博大精深的诗词文化中,了解华夏五千年的峥嵘岁月。

    张光明笑呵呵地对正在议论着此事的群众们说:咱们嘴不停,手也不能停呀!咱们得记住那句名人名句话:“民者当拼搏不息,奋斗不止嘛!”

    张支书带领大家这么干,能改变村民们的穷生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