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12章 第十二章

    傅展以为他在以退为进,逼迫皇帝做出定夺。

    而此时,钟和突然抬眼直视皇帝的眼睛,眼中有些许失望。

    钟和是一个知礼数的人,连在大殿上与宣王傅展吵起来,都吵得进退得仪。

    从他进到这大殿之中来,他的眼睛最多也就停留在皇帝面前的案上。

    臣子不应该直视君主,钟和这一眼,也许望的并不是君王。

    钟和问出了一个问题,“陛下这是认为臣在以身相迫,以为臣在拿兵权在胁迫陛下吗?”

    “子昭!”皇帝起身,“朕绝无这个意思。”

    不知钟和有没有接受皇帝这样一个态度,他只道:

    “若陛下还念着与臣的情分,请听臣把话讲完。陛下放心,两日之前,臣已经写信,让钟琪和韩礼连夜进京,臣这两日闭门不出,为的是等他们。而臣手中禁军的军权陛下可以直接交接,臣死后,各方军队都不会异动。”

    钟和让自己再无威胁,便不算以身相迫。

    事情已经进展到让傅展完全不可理解。

    事实上皇帝此时也没有完全理解事情何以至此。

    殿外面的日光愈盛,不知深浅便透了进来,一瞬之间让皇帝觉得眼前的人正在渐渐消失。

    “子昭,是朕的错,你不要这样。”

    皇帝也知道自己此次如此行事,钟和也许会失望,可是万万没想到他会失望到无可挽救的地步。

    能解释的皇帝都解释完了,他实在不知为何钟和能失望到如此决绝的地步,他现在能做的只有表达歉意。

    钟和似乎也看出了皇帝的不可置信,他终于说道:

    “陛下,这些年,臣一边要顾念陛下的情谊,顾念着人臣本分,一边要周全家族的关系,周旋在这两者之间的感受,只有臣自己知道。永兴五年,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臣匡扶陛下,并不为身后的家族,只为能还天下一个太平而已,臣当时做的所有事情,都只因臣相信陛下能还天下一个太平。当时朝局不稳,钟韩皆是百年世家,人才济济,根基深厚,起用他们是为稳定时局,可终究是臣错了。臣深感罪孽深重,故而特来请罪。”

    这番话说得情真意切,最后一句话听起来真的只是恳求。

    皇帝开始感到无措,此刻他并不明白用何种方式可以纾解钟和心中的绝望,他只能道,“子昭,既然如此,你又何罪之有?”

    “臣之罪,罪在未来。”

    钟和这样答道,他的语气还是很平和,却字字掷地有声。

    皇帝稍理解了钟和的意思,他说的是傅展。

    宣王傅展这个事实上的储君,未来的君王,与他水火不容。

    这个问题,皇帝也有在解决,不然他不会要傅展在一旁听着今日的对话。

    “子昭,傅展是有些偏执,朕可以慢慢教。”

    “陛下,宣王殿下发了去北境的诏令,殿下并不信任臣,更不信任钟琪和韩礼。”钟和此言,听起来仅仅只是一句叹息而已。

    一旁听着的傅展已经不知道自己该有怎样的情绪,他现在更多的是茫然。

    “朕已经派人召回了,子昭,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慢慢解决。”

    皇帝说得很是诚恳。

    没想到钟和还是否决了皇帝的意思,“陛下,宣王殿下是君,他做什么,并不是臣可以置评的,臣刚刚失言了。臣说的未来之罪,指的也不是宣王殿下,臣说的是自己的罪状。”

    皇帝也只能问他,“子昭,既然如此,你何罪之有?”似乎是担心钟和此言只是表达另一种决绝,皇帝补充道,“子昭,请不要再跟朕讲是构陷同僚。”

    钟和似乎沉思一会,忽而有了似有似无的笑意,他说出下面这句话,似是下了决心,但语气又似乎只是闲话而已,“陛下,若臣真的在灵城传出出事的消息,臣并不能保证钟琪和韩礼不会起兵,这是臣说的未来之罪之其一。”

    这话坦诚得甚至有些极端,皇帝听完都觉得不可置信,不是对言语的内容不可置信,是即使是至亲之人,也无需要坦诚到此种程度。

    皇帝不知道怎么回答钟和,却听得他继续说道,“当初起用世家是臣的主意,但臣并没有能够制衡世家,让世家日益膨胀,大军将起,陛下还需要费尽心力去平衡各方面的调度问题,这些弊端可能会日盛,这是臣说的未来之罪之其二。”

    “子昭,你不可以将这些揽在自己身上。”

    皇帝终于能理解这样一种痛苦,这种无法力挽狂澜的痛苦。

    钟和与世家关系极其深厚,相当于在他眼中,有一场不可避免的厮杀,横亘在皇帝与世家之间。

    而且皇帝如今培养起来了周宴这个帅才,他与世家毫无关系,甚至他实际上忠诚的,是宣王傅展。

    这样国家的军权有互相不容之势。

    虽然此祸,现在是暂时看不到的,因为祸在未来。

    对于两边,钟和都为难,这是一种深沉的绝望。

    皇帝终于理解到他这一层意思,但皇帝认为这并非不可解决之事。

    钟和担忧的未来的纷争,并非不可以尝试着解决。

    皇帝是想收世家的权力,也想培养自己完全能掌控的军权,但不意味着他愿意因此牺牲钟和。

    皇帝想了一会,只道,“子昭,朕现在就拟一道密诏,任用你做此次行军的主帅,让周宴做你的副手。此次行军计划是机密,周宴拿到的也是密诏。”

    这样钟和便不用担心军权之间的分裂。

    “陛下,”钟和拦住他,“大军将起,临阵换帅,是兵家大忌。”

    钟和依旧拒绝。

    “无妨的,子昭,周宴是个好孩子,脾气极其好,他一定会听你差遣的,子昭只需把他当你的副将。钟琪和韩礼,你让他们在京城留几天就让他们回去。”说完这些,皇帝竟换上恳求的语气,“子昭,就这样吧。”

    皇帝本以为钟和不会再拒绝了。

    然而钟和还是婉拒,“陛下本来已定主意,臣若是以命相胁,让陛下改变主意,有违臣礼。还请陛下不要这样做,周全了臣这一生的礼数。”

    “不是的,子昭,这就是朕的主意。”

    钟和似乎终于被感动,但他还是没有改变主意,“陛下,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这也许是钟和的最后一句谏言,讲的是,不是无论何种情况下都能以和谐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这话本来讲的是礼的作用,被钟和引来表达,现在的局面之下,一味地讲究人和也无用。

    这也是委婉拒绝皇帝要他带兵的意思。

    皇帝是真的已经完全无措,此刻他完全不知道要做些什么,才能说服眼前之人。

    皇帝叹了一口气,陷入了深沉的沉默之中。

    “傅子初,我只是感到疲倦,不想带兵打战了。”

    打破大殿之内寂静的人是钟和。

    子初是皇帝的表字,这是一个完全用不到的称呼,极尊贵者是用不着表字的,自古以来的帝王也鲜少有表字。

    钟和突然这样唤他,就好像这十二年都是虚无,傅子初还未登九五。

    可是皇帝怎么可能听不出来,他这句话的意思哪只是不想打战了,他是不想再活下去。

    皇帝听得此话,只能怔怔站在原地,只听钟和继续道:

    “傅子初,请帮我转告乔尚书,我要跟他说一声抱歉,我并不是有意要为难他,他的书的《惜誓》,我一直收藏着,可是任我怎么临摹,都摹不出其中风骨,来世若有幸,我也想与他纵马长歌。”

    顿了一下,钟和深深地望了一眼皇帝,看不出是落寞还是释然,只听他说道,“傅子初,我今生何其有幸遇到你,才得以实现心中梦想,得以还天下一个太平……但如果有来生,我们还是不要相遇了。”

    皇帝站在原地,却还是忍不住伸出手,“子昭!”

    钟和不理会他的挽留之意,接着道,“钟琪和韩礼入京之后便会被软禁,加之我的死讯一出,燕国必以为我们朝中动荡,将才零落,一定会放松警惕,那时便是我们出兵最好时机。周宴岌岌无名,更加出其不意。陛下,臣相信,此战胜算很大。”

    皇帝听得心中难过,“子昭,不要再说了。”

    钟和整个人在逆光中都渐渐变得虚无,许是因为他后退了几步,皇帝已经看不清他的表情,只能听清他的声音。

    “陛下,臣请陛下夺去钟琪和韩礼的兵权,但钟琪和韩礼毕竟是臣家的孩子,出于私心,臣求陛下保全他们的性命。”

    过了一阵,他又道,“臣祝周宴,旗开得胜。”

    钟和的身影就这样消失在日光之中,皇帝看着他慢慢离开,直到在光影中完全模糊。

    钟和扬长而去,到大殿门口之时,只留下一句——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过了许久,许久之后,傅展还是没有反应过来,事情为何会如此发展。

    他看见自己的父亲泪流满面,但是完全无声。

    傅展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道,“父皇,是儿臣错了,儿臣不应该下诏令到北境给邵言。”

    “这件事跟你关系不大,”皇帝声音有些嘶哑,“但是你先退下吧,我现在不想看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