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九十六章 阿国王廷

    次日上午,常委会在丁香书屋继续举行,主要讨论新形势下的对外战略。石铮首先抛出了议题,他站在一幅世界地图前,手指着说道:“从大区域着眼,在东西两个方向上都要制定出行动纲领:向东为太平洋战略,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拔掉日本这个横在家门口的大钉子;西向则为中南亚战略,南下印度洋,席卷中东,控制世界石油主产地。”

    卫青听到打日本,马上兴奋起来,十分高兴地接口道:“石哥,要我说最好明天就打日本,小鬼子老实不了几天,早灭早省心。”

    卫青的想法虽然比较单纯,但也深得人心。从根本上讲,中日之间的矛盾永远不可调和。日本自然条件恶劣,侵略性比俄罗斯尤有过之,朝野上下无时无刻不在窥伺中国。中华强时日本往往表面上归附,一旦有隙可乘,则其随时都有可能如恶狼般扑上。一天不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就一天是心腹大患。

    不过无论感情好恶如何,制定具体国策时还是必须从实际出发的,秦长风持重道:“兵者凶器,任何战争都隐藏着深不可测的凶险。日本虽然战败,但还拥有着相当强的军力和生产能力,而我国海军依然是三军中力量最薄弱的环节。何况日本本土也不是朝鲜,和我国在陆地上并不接壤。我们一贯的原则是,不动则已,动必一战功成。所以我认为,目前还是以积蓄力量为主。”

    这番话说得十分中肯,远程登陆作战不是小事,光靠船坚炮利还不行,必须拥有强大的登陆舰队和补给舰队,仓促开战只会付出不必要的牺牲。

    石铮当场盘点了一遍海军的家底。目前中国海军共拥有3艘孙武级战列巡洋舰、3艘改装航母、6艘旅沪级轻巡洋舰、21艘长风护卫舰和32艘秦级潜艇,渡海作战的火力支援勉强可以达标,但运输能力依然很薄弱,只有一艘从旅顺缴获的日军登陆舰,其余的都是民船或以旧舰改装的杂牌货,根本编不成军。粗略估计,占领日本本土至少需要运送二十万陆军上岛,二十万兵员的装备、弹**和给养都非常惊人,以目前的运力实难胜任。一旦上陆部队的后勤得不到及时补充,很容易陷入被日军全歼的危险境地。

    不仅如此,西方国家绝不会放弃插手远东事务的良机。欧战结束后,损失最大的英美两国自然很不甘心,必定会不遗余力地维护其在南亚的利益。日本要是被灭了,那么中国的下一个目标很可能就是经略南洋,而中国又在南亚争霸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唇亡齿寒,英美当然倾向于日本,甚至有可能直接出兵干预。美国在菲律宾有海军基地,英国虽已退出中国近海,但在其殖民地印度依然保有强大的海军舰队。这些都是潜在的威胁。如中国出师不利,这两个虎视眈眈的国家落井下石是肯定的。

    再说德国,表面上一直与中国交好,但随着大战结束,以往的德俄矛盾也将随着中国的崛起转变为中德矛盾,迟早要产生摩擦,当然也不希望中国扩张得太大。不过中德之间在陆地上隔着苏联,矛盾爆发的时间要相对晚一些,但不可不防。

    总之,无论哪个国家对外扩张,都势必引起别国的不安和警觉。所以除了运用一些外交技巧,还必须储备充足的实力,做打和两手准备。

    石铮通报完军力对比情况,最后说道:“我的意见和长风同志一样,我国进军太平洋,必定要先扫除日本、菲律宾这两大障碍,但以目前的海军军力而言,应蓄势缓图。”

    石铮拿出了筹划已久的挺进大洋建军方案:指出海军应优先建造大型登陆舰及武装补给舰,重型巡洋舰的建造速度可以适当放缓。在空军建设方面,他认为应建立专门的战略轰炸机部队,并为此建议向成都飞机制造厂订购200架“空中堡垒”。

    所谓空中堡垒,指的是一种远程战略轰炸机。它的体积十分庞大,即使与新近列装部队的全金属重型轰炸机猛禽-2型相比,也超出了猛2的两倍;其最大载弹量4吨,同样超过猛2两倍;最高升限达8000米,足以让日美的战斗机翘首兴叹;最高飞行速度达每小时475公里,初步具备高速飞行的能力;机上总共装备有6挺12.7毫米机枪和1门20毫米机炮,能够组织起一张严密的防护火力网;最大航程为4000公里,可以直接飞越海峡轰炸日本本土及菲律宾。

    该机由方舟研究院秘密研制。通常情况下,设计一种新型飞机必须经历漫长而严格的试飞程序,方舟研究院却不必谨守这种条例。这是因为方舟电脑中储存有丰富的成熟机型设计方案,从螺旋桨到喷气式一应俱全,完全没有必要另起炉灶自找麻烦。因此,在接到解放军总装备部下达的研制任务后,方舟研究院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制造出了3架原型机,并且在很短时间内基本完成了试飞任务。

    太平洋战略的讨论到此告一段落,会议转而研究西进策略。中南亚地区的问题远比太平洋复杂得多,一个多世纪以来,中亚及印度次大陆就是列强争夺的焦点,甚至可以上溯到拿破仑时代。

    早在1798年拿破仑击溃第一次反法联盟后,便开始考虑取代英国世界霸权地位的战略。他当时就向督政府建议,在准备渡海对英作战的同时,出兵埃及,进而占领印度,掐断英国所依赖的从地中海到印度洋的贸易线。拿破仑时代结束后,窥伺多年的俄罗斯帝国又力图南下印度洋,遭到了英国的强力反制。于是,两大帝国在中南亚展开了旷日持久的百年大博弈。若不是日美两国的崛起改变了世界格局,这场无所不用其极的世纪争斗还不知要持续到何时。

    陆少阳接合中国国情,对中南局势进行了更深入的剖析。他认为印度洋相对于浩淼无际的太平洋来说,是中国赢得全球主动权的战略首选。日美虽然是近在咫尺的威胁,但中国具有超强的近海防卫力量,只要不劳师远征,自保绰绰有余。在陆地上则不同,中国北部是庞大的苏联盟友,西部是联合国成员哈萨克和吉尔吉斯,可以为屏障,使后顾无忧,所欠缺的只是新疆铁路这条进取西南的大动脉。

    印度是英国在亚洲的最后一块基地,也是其重要的财税仓库,印度洋更是扼守欧亚两大洲海路的交通咽喉。如果能控制印度洋北岸,等若控制了印度洋,进而挟制欧洲各国的贸易通道。到了那个时候,中国完全可以气定神闲地一一收拾列强在南洋诸国的势力,掌控整个亚洲的主导权当不在话下。

    众人的目光全部聚焦到了地图上的印度半岛地区。其地理位置是:东北与中国西藏接壤,正北面为阿富汗王国,西北则是中东地区的波斯王国(伊朗),南面突出为显著的三角形,临印度洋。

    石铮以军事家的眼光一一遴选进入印度的三条通道:第一条,由云贵高原经缅甸进入,不但后勤上存在严重困难,而且缅甸就是英国的殖民地,进缅之前就要先跟英军打一仗,很不划算;第二条,由青藏高原进入,后勤更加艰难,还不如在缅甸打一仗;第三条,从新疆出发,经阿富汗入印度,是唯一适合大兵团运动的路线,也可相机进入中东。

    阿富汗地处南亚、中亚和西亚的结合部,是一个面积仅65万平方公里的内陆小国,地理位置却十分重要。它不但是连接亚欧文化的重要中转站,而且是中国南下印度次大陆、伊朗高原及两河流域的必经之地。其东北部由一条狭长的瓦罕走廊与中国新疆相连。

    阿富汗历来为大国必争之地。古希腊属地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很早就统治过阿富汗,其后有波斯人、蒙古人和突厥人相继入侵,在混战中度过了1000多年。到了19世纪,处于鼎盛时期的大英帝国两次试图征服这个国家,均未能成功。1918年底,英国为抢占中亚先机,乘中国新疆铁路尚未建成,无力干涉,三万英军迫不及待地从印度北上,悍然发动了第三次侵阿战争,终以失败告终,被迫承认阿富汗独立。

    中国西北边境上空,一架军用运输机在三架战斗机的护航下,穿越云层向西南飞去。这是1920年4月的一天,天高云淡,能见度极佳。

    略微颠簸的机舱内,王啸飞舒适地靠在宽大的座椅上,饶有兴致地欣赏着舷窗外水洗般的蓝天。脚下是洁白而厚实的云层,无边无际,如风平浪静的海面。隔窗就能看见右侧的一架护航战机,银光闪闪的机身在阳光下十分耀眼。

    这是建国以来中国军方最高级别的出访行动,目的地正是刚刚经受过战火洗礼的阿富汗王国。专机从北京南苑机场起飞,经停兰州、乌鲁木齐、喀什三个中转机场,最后飞往阿富汗首都喀布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