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10章 捡到的家丁

    五日后

    一骑加鞭快马,趁着日暮时宵禁前的一瞬间,冲进了洛城内。

    洛城近洛水,是大周皇朝的国都。

    它有着极其严格的宵禁制度,因不是经济中心,多住达官贵人,少市井平民,因而也少有人反对。

    守门的兵丁见了来骑,却是不敢阻拦的。

    原因只是来骑背着的一个大大的信囊,上书一个两个大字——“官驿”

    官驿是大周皇朝特设的一个机构。

    国土辽阔,诸侯众多,大小纷争不断,以前两国相争,两国陈情上表往往传到洛城,战事就已经结束了,搞得周皇很是尴尬。

    由此一来,信息的通畅,就显得极其重要。

    所以特设了这官驿制度——在各地设立驿站,派驻驿卒,百里加急,换马不换人。

    由此,即便是极北极南之地,消息通达,也最晚也只不过五六日。

    如今,驿站受到外国舶来影响,各地达官贵人、富商大贾都有需求远途运货,所以隐隐地成为了来往交通极其重要的一环。

    甚至在沿海地区的连稍微有钱一些的平民,也能够使用驿站来给远方的亲人送信了。

    而今晚闯进洛城的,就是唯二不受宵禁影响的特殊人物——驿卒了。

    另外一种,则是巡夜的兵丁。

    不管那囊中有没有绝密或加急的情报,皇朝有律,敢当拦截驿卒者,无论身份、缘由、是否成功,皆是死路一条。

    所以守城兵丁并不敢拦阻,放那驿卒进了城去。

    这些士兵如果知道那鼓鼓的信囊里只有一封信,其他都是用棉花填充起来的话,肯定会大惊失色吧?他们如果还知道这驿卒非同一般,只是为一家人送一封信的话,肯定会惊呼幸运吧!

    因为,这种驿卒往往都有一种特殊的使命,敢拦阻的,即便是大罗金仙伸出援手,也救不得他了!

    换句话说,就是涉及国家的绝密。

    往往这种驿卒的命运也是非常悲惨,此处不提。

    却说这驿卒一路绝尘,却不是向设立在城东的中央驿站而去,而是径直往城西,向那京中人称为“贵人区”的地方去了。

    所谓的“贵人区”,实则是大部分位高权重的京官,或皇亲国戚聚居的地方,久而久之,便有此称呼。

    驿卒一路风尘,在右宰赵臣府前停下,下马上前去,敲开侧门,在信囊中找出一封看起来平淡无奇的信,交给开门的下人,叮嘱几句这是赵大人的家信,便回转来跨马向东而去了。

    少许,这封信便被摆在了赵臣书桌上。

    此处是当朝右宰,也就是右丞相,赵臣的书房。

    此时是他每日雷打不动的闲读时刻。

    赵臣,这个年过半百,却鬓角发白了的周朝大臣,却是近十年来朝廷中冉冉升起的一颗明星——年龄最小,能力最强,甚至于垂垂老矣的周皇,都有意钦点他为将来的辅政大臣。

    周朝立国八百年来,能以赵臣这个年纪,登上如此高位的,似乎也就只有他一个。

    也难怪,自幼便崭露头角,使得前太傅拼死扛着叛国的罪名,也要将他保下来了。

    事实证明,当初那决定无比正确,自从赵臣入朝一来,周朝国事大有起色,尤其是京畿附近的几个诸侯国,纷纷表示佩服,一改以前的蛮横态度。

    这与赵臣的功劳是离不开的。

    每日稍晚,宵禁开始,便是赵臣的闲读时刻,因为这会儿忽然由躁转静,他能更好地静下心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