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31章 尘埃落定


    果然是发展了两千的政治制度,成熟性无以伦比,可以有效避免诸侯纷乱、藩镇割据、豪强作威、后宫干政、外戚擅权、太监祸国、武将篡位,真不愧是集两千年的政治智慧之大成。

    然而,有得必有失,打满了补丁的政治制度看似无比圆满,但是背后的代价却是僵化。

    为了达到避免各种政治风险的目的,最高统治者让出了巨大的利益用以拉拢中下层统治阶级,扩大自身的统治基础,最显着的后果便是皇权不下乡。

    帝国官僚体系的触角根本无法延伸到基层,地方上完全是靠乡绅自治,大量资源被地方大户吞噬,中央仅仅能榨取到少量的资源。

    若是在和平时期,这并不是什么大事。但是列国纷争,始皇帝恨不得把最后一粒粟,最后一尺布,最后一两铜铁收归国有,又怎么会允许乡贤们侵吞国家利益。

    而秦制就不一样了,与明清简直是两个极端。大秦历代君王想尽一切办法把资源集中起来用来发动战争。

    二十级军功爵便是这种古典军国主义体制的巅峰之作。

    用丰厚的奖励来激发热血男儿的战斗积极性,用代袭降爵、强制分家保证地方上无法形成能对抗中央政策的强有力豪强,由军功、保举、吏道等方式选取地方官僚,形成一张严密的网络,保障国家对基层的掌控,最大限度的汲取人力物力资源。

    以前始皇帝对大秦的制度信心百倍,但在看了后世的历史后,祖龙也明白了秦制的重大缺陷。那便是,统治基础太薄弱了。

    二十级军功爵让占人口大多数的被统治阶级为之疯狂,充分调动他们为国效力的积极性。但是同时为了保障有足够的土地而施行的降爵制度和各种严刑苛法却大大得罪了统治阶级。

    刘邦一个楚人为什么能得到老秦人的拥护?因为他一口气封了三位数的彻侯,还是世袭的那种。

    而大秦呢,哪怕是灭亡六国这么多重大战役,也不过封赏了个位数的代降侯爵。这么两相比较,大家伙自然知道选谁了。

    也就是赵高只会玩弄权谋,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政治。

    要是这个死太监能像刘邦那样给军方和朝官封侯许愿,再允许民爵不必降两级世袭,那估计大家伙会求着这阉竖登上至高的宝座,来保护大家的既得利益。

    所以说大秦的制度实在是太吃皇帝了。但凡有一个皇帝不成才,那就很容易大权旁落,为权臣所乘,就像西汉的王莽一样。

    但是嬴政可不打算学刘邦。封官许愿一时爽,后面尾大不掉就难搞了。

    大批既得利益者必然会占据更多的财富,阻断平民百姓的上升渠道,影响国家战斗力。

    后来汉武帝为什么一口气把列侯撸了个七七八八,难道真的是因为“酎金不如法”吗?

    也就是那会大汉已经开国百年,武帝又武功赫赫威加海内,这才能压住这些列侯。否则,换成个庸主,敢这么玩简直是找死。

    始皇帝已经决心在新土地上继续实行秦法,哪怕开始时定然会水土不服,哪怕地方乡绅必然会作乱致使统治不稳,祖龙也依然会坚定地推行下去。

    就像当年的商鞅变法一样,初始之时定然免不了血腥,但只要推行下去,国力之强将不可同日而语。

    那些个乡绅若是识相也就算了,始皇帝也不是不能给他们机会,让他们为大秦效力。

    新占领地区语言不通,很多时候还是得靠这些识字的乡绅来辅助管理。但若是有异心,嘿嘿,将士们的戈矛早就饥渴难耐了。

    大秦虎狼之师可不是白叫的,杀降屠城的事可没少干。秦军甫一光临新土,便有将领嚷嚷着屠光这些“胡人”,把土地清理出来,再徙民于此。

    最后没有施行,也不是秦军发了善心,而是一来担心如同当年长平之屠,激得当地人死命反抗,二来则是发现了这些土着的巨大价值。

    小两千年的时代差距,让始皇帝很快意识到新占领区人力资源的巨大价值。

    大炮火铳、铁甲钢刀反曲弓、马镫马鞍马蹄铁、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偏厢车独轮车、棉花,各种新式玩意层出不穷。

    对应的炮兵、铁匠、木匠、皮匠、硝匠、织工各种技术人才很是吃香。

    不光是炮兵、匠人、织工之类的技术性人才,哪怕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普通农户,在大秦治粟内史眼中,那也是个顶个的香饽饽,做个力田之类的乡村农官绰绰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