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18章 开始打我造纸厂的主意了?

    “背后的主人查清楚了吗?”李亨问道。

    显然,李亨对这个造纸厂也产生了一些兴趣。

    但让李亨产生兴趣的绝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造纸厂,长安城有许多造纸的,就连一个寺庙里面都自己造纸。

    历史上十大名纸之一的薛涛笺,是薛涛造的,薛涛是大唐有名的歌伎。

    这表明在唐朝,造纸尚未形成多点大规模产业化,民间对纸张的需求,多以自给自足的方式存在。

    既然如此,大唐皇太子更不会去关注一个民间造纸的。

    再说了,大唐商人的地位可不高。

    “倒是查清楚了,就是第一次卖给我纸的那女子,叫刘婉,她兄长叫刘志,兄妹二人是从成都过来长安的,刘志家里以前就是造纸的。”

    李亨漫不经心地说道:“哦,原来如此,看来蜀中之人,造纸工艺了得。”

    “但这件事让我惊奇的是,澄心堂的造纸量极其庞大,这一个多月,我每天都派人去买,买了之后,就让人在附近观察,每日至少能卖出去一万多张纸。”李俶说道。

    “我也去调查过平康坊杜二郎的纸厂,根据数日的暗中观察,杜二郎一天也就卖出去数百张,生意好的时候能有两千张,但恐怕不是客人多,而是赶上当时他造出来的纸数量刚好足够。”

    李儋接过话来说道:“造纸这件事,我倒是了解一二,造纸的整个工序,要至少四个月,按照这个时常来推算,就算聘请再多人,也很难达到一天供给一万多张的产量,杜二郎在平康坊造了二十几年的纸,恐怕从没有卖到一天一万多张。”

    一边不说话的李倓心里说道:看来李儋也并非一个草包,对这件事的分析倒是说到了关键之处。

    大唐的纸之所以没办法普及,就算制造工序耗时太长,根本无法形成产业规模。

    试想想,你招聘三千人造纸,并非人多就能把一张纸的时长压缩下来,因为打浆、烘干这些是没办法缩短的。

    除非原料和生产技术发生变化。

    说到底,造纸快慢跟人数没多大关系,该有的工序,一步不能少。

    有时候,不是人多力量就大的。

    生产力提升所带来的效益,不是靠堆积人数就能填平的。

    “二郎说的对,我对这个澄心堂的兴趣起初是纸的质地,非常的柔滑有韧性,但现在我更对他们造纸的工序感到好奇,他们一天能买一万多张,说明他们的产量完全跟得上,他们是如何做到的,这实在匪夷所思。”

    几人沉默下来。

    李亨突然说道:“三郎,不是你最先推荐给大郎的吗,你对他们可否了解?”

    “我……”

    不等李倓说话,李儋呵呵说道:“他整天游手好闲,对这些哪能了解,最多也就是当时运气好碰上了。”

    好了,说谎都不用说了,有人帮你把谎给圆上了。

    李倓摊了摊手。

    “行了,一个造纸厂而已。”李亨摆了摆手,不想再继续这个话题。

    但李俶却说道:“阿耶,如果这个造纸厂能为阿耶所用,可能会有奇效。”

    李亨却说道:“你阿耶我是皇太子,皇太子去造纸,这事传出去,皇家颜面何存?”

    李儋连忙抢答道:“但朝廷公务用纸紧张,士子读书用纸也紧张,若是阿耶能解决这些事,必然是大功。”

    李亨微微蹙眉沉思起来,如此一说,好像也有道理。

    只是造纸而已,并非与朝臣互通,更没有与边帅秘密往来。

    造纸这种事,怎么看都是功德之事。

    李亨突然看着李倓说道:“三郎,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