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413章 奚王入关


    双方各自有五万大军,战线拉到了方圆数十里。

    午时,前锋最激烈的对决基本结束,各自溃散的兵马开始往本部撤退。

    双方主帅都保持着高度地克制,只是派斥候不间断地汇报,却始终没有派大军前往追击。

    史思明在等机会,他吃定田承嗣了。

    田承嗣却打算耗着,把史思明那一万精锐步兵耗到精疲力竭。

    作为曾经同一个阵营的将领,双方对对方士兵的战力都非常熟悉。

    而且也不可能出现低级的失误,例如某一支军队行动不及时延误军机。

    这几乎不会存在。

    对于从战场淬炼出来的唐军来说,行动如山是最基础的。

    所以,这场战争其实变成了双方统帅之间耐力的角逐,变成了双方士兵之间勇武的角逐。

    大量的骑兵精锐遍布在方圆数十里,大量的斥候在四周穿梭。

    直到傍晚,残阳映照在荒凉的河北大平原上,映照在被鲜血染成红色的麦地里。

    重伤的战马,经过了一天的煎熬,终于悲凉地死去。

    那些尸体堆下面的哀嚎,也慢慢消失。

    无边的麦屑随风飘舞。

    坚守在原地的士兵脸上布满了汗渍,经过一日的驻守,他们脸上也露出了疲惫。

    深青色的苍穹慢慢开始笼罩大地,泼洒的夕阳在天地之间留下一片殷红,将麦浪映照得格外鲜艳。

    战场就像色彩明丽的油画。

    转眼,已经到了下半夜,瀛州的战况送到了常山真定李光弼的手中。

    李光弼伫立在城头,目光如雪一般注视着群星下的东方。

    稍后,他还接到了田承嗣的求援信。

    田承嗣在信中表达了自己的处境,并且告知了李光弼,如果自己战败,自己的数万大军将会被史思明收编。

    这无疑会助长史思明的实力。

    李光弼依然没有任何行动,他知道田承嗣在危言耸听。

    论战术层面的狡猾,李光弼还在史思明之上。

    但李光弼并不是什么都不做,他隔着一百五十多里,继续观望。

    第二天,史思明率先开始抽调更多的骑兵,佯装在战场上做推进,以此干扰田承嗣的判断。

    但田承嗣依然驻守着,并且不间断地给李光弼写信。

    局面发展到这一步,乍一看田承嗣落了下风,史思明的兵马整体配置显然强于田承嗣。

    而且李光弼作壁上观。

    但其实,田承嗣之所以还敢跟史思明拍板,不仅仅是因为田承嗣给李倓写了表忠信。

    可以说,田承嗣给他能拉拢的人都写过信。

    他也知道严庄已经约定了奚王南下。

    他在等待时机,等到范阳的局面更乱。

    五月二十四日,在史思明与田承嗣于莫州对峙的第四日,史思明不断以优势的姿态给田承嗣写信劝他投降。

    但也正是在这一日,河北战场决定性的事件发生了。

    史思明接到了来自卢龙的汇报:奚王统帅数万奚族大军杀了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