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九十五回 入佛门借机修炼


韦仁制止他,自己亲自走进了“般若堂”。少林寺“达摩院”专研本派武功,而“般若堂”则是寺中高手在精习本派绝学,功力达到高深境界后,专门精研天下各家各派武功的场所。少林寺武僧于隋末之时,以“十三棍僧救唐王”的传奇,让少林武功威震天下,千余年来声名不替,固因本派武功博大精深,但般若堂精研别派武功,亦是主因之一。通晓别派武功之后,一来截长补短,可补本派功夫之不足;二来若与别派高手较量,先已知道对方底细,自是大占上风。少林弟子行侠江湖,回寺参见方丈和本师之后,先去戒律院禀告有无过犯,再到般若堂禀告经历见闻。别派武功中只要有一招一式可取,般若堂僧人便笔录下来。如此积累千年,于天下各门派武功了若指掌。纵然寺中并无才智卓杰的人才,却也能领袖群伦了。

这澄观八岁便在少林寺出家,七十余年中潜心武学,从未出过寺门一步,对世事一窍不通,为人有些痴痴呆呆,但于各家各派的武功却分辨精到。文人读书多而不化,成了“书呆子”,这澄观禅师则是学武成了“武呆子”。他生平除了同门拆招之外,从未与外人动过一招半式,可是博览武学典籍,于武学所知之博,寺中群僧推为当世第一。

来到澄观的禅房外,韦仁喊道:“澄观师侄在吗?”

“吱!”不一会儿,紧闭的禅房门推开了,一个白须垂胸的高个单瘦老僧走了出来,见到韦仁,立即双手合十道:“阿弥陀佛!原来是小师叔法驾来临,弟子澄观有礼了!请师叔里边坐。”

韦仁走进禅房,只见房间十分简朴,地上铺着一床蒲席,旁边放着一个矮案,上边对着一叠簿籍。房中靠墙的位置还放着一个香炉,此时正袅绕升起缕缕青烟,弥漫着檀木的香气。

澄观请韦仁坐下,然后递上一盏茶,道:“小师叔,今日到‘般若堂’,不知有何事?”

韦仁喝了口茶道:“我对咱们少林寺的七十二绝技是如雷贯耳,今日特意到‘般若堂’向澄观师侄请教一二。”

韦仁要是到少林寺其他的任何禅院,例如达摩院、罗汉堂、戒律院、菩提院、证道院、忏悔堂、药王院、舍利院、藏经阁,向任何僧众要求学练武功,谁也不敢教他。可是这位澄观禅师,前面已经介绍了,他不通世事,而且又是一个“武呆子”,只要是与武学有关的事情他都有浓厚的兴趣,因此,他一听到韦仁想学七十二绝学,幼稚痴呆的心中一想,师叔是自己人,竟然想学自己教他不就得了。方丈晦聪大师可没想到韦仁竟然会这样的奇遇。

【推荐下,野果阅读追书真的好用,这里下载大家去快可以试试吧。】

他们一个敢教,一个就敢学!

少林武学为名门正宗,功法博大精深,而且其武功修炼需要循序渐进。每个少林门人,在入门之后先学少林长拳,熟习之后,再学罗汉拳,然后学伏虎拳,内功外功有相当根底了,便可以学韦陀掌。如果不学韦陀掌,那么学大慈大悲千手式也可以。如果聪明勤力的,学七八年功力达到一定境界,则可以接着学散花掌。如果学会了散花掌,就可以在武林中走动,一般武林人物能够应付自如。至于其他少林绝学,便要看各人性子近不近,天资够不够了。

原本韦仁只会海大富假传给他的“大慈大悲千手式”,对于其他少林武学可是一无所知。但是,他知道自己所练的“小无相功”,是这种功夫集佛学神功与道家神功精华于一体的内功,它精微渊深,以此为根基,运使各家各派武功。因此对于少林寺的七十二绝技,只要学会它们的使用之法便可运使。

韦仁在前世知道少林寺建刹千年,古往今来,唯有达摩祖师一人身兼诸门绝技,此后更无一位高僧能并通诸般武功。因为少林寺七十二项绝技,每一项功夫都能伤人要害、取人性命,凌厉狠辣,大干天和,是以每一项绝技,均须有相应的慈悲佛法为之化解。而当少林寺僧人练到四五项绝技之后,在禅理上的领悟,自然而然的会受到障碍。在少林派,这叫作“武学障”,在武林其他宗派则叫作“知见障”。因为,佛法在求渡世,武功在求杀生,两者背道而驰,相互克制。当僧人的佛法越高,他的慈悲之念越盛,武功绝技才能练得越多,但修为上到了如此境界的高僧,却又不屑去多学各种厉害的杀人法门了。而像韦仁这种根本身无佛法佛理之红尘世俗子,如果贪多务得,强行修炼的话,势必会被反噬而走火入魔。(《天龙八部》中的萧远山、慕容博、鸠摩智就是榜样。)因此,韦仁只有按照少林寺的规矩,按部就班修炼,能学多少算多少,决不强求。

这一天,韦仁正在澄观的指导下在学练“拈花擒拿手”。突然,“般若堂”执事僧净初跑了进来,对韦仁、澄观分别合十行礼道:“启禀师叔祖、师伯,刚才知客僧入寺禀告,寺外有位施主求见师叔祖。”

“看来是阿珂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