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10.比起别人,我更怕她闹

    呼!

    蔡攸与李邦彦对视一眼,纷纷松了口气。

    然而就在这时,一直沉默不语的王黼,却忽然开口道:“陛下,小报该整治,但微臣认为,小报刊登之时政关乎社稷大事,不管是真是假,都该下旨一道,查明真伪。”

    蔡攸心头一跳,不动声色地瞥了眼王黼,而后拱手道:“微臣倒是觉得不妥,民间小报何止百种,若每一种小报编纂的时政都需彻查,不但费时费力,还会徒增笑话。”

    “唔!”

    宋徽宗觉得蔡攸说的有道理,当初编纂罪己诏的小报,自己命人彻查,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结果最后却不了了之。

    不过,若是不查清楚,他实在放不下心。

    因为不管是赵霆投敌,还是西军惨败,都是动摇社稷国本的大事。

    念及此处,宋徽宗开口道:“王卿所言有理,关乎社稷大事,轻慢不得。下旨着令梁方平,再呈一份战报,务必详实。另,命两浙路、利州路、江南东路……等地知州,将青州一众大小官员家眷严密监视,限制其出行。”

    王黼躬身作揖:“微臣领命!”

    接着,宋徽宗话音一转,带着怒气道:“即日起,整顿民间小报,凡售卖小报者,一律抓捕。李卿,此事交予你来办,务必要将这些猖獗的小报,一网打尽!”

    “微臣定当不负所托。”

    李邦彦心下一喜。

    他一瞬间,便从这件差事上,想到了数种捞钱的法子。

    这些小报的根源在何处,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

    为何官家只说抓捕售卖小报的小贩?

    而不是直接捣毁小报生产点?

    很多事情,不能放在明面上,双方之间都要脸面。

    一旦扯破了,对大家都不好。

    气消了,事情也交代了,宋徽宗重新坐定。

    瞥了眼扔在地上的邸报,他吩咐道:“将邸报取来。”

    方才怒火中烧,此刻静下心来,细细回想,发现那篇檄文写的极好,纸笔之人的水平相当高,寻常书生决计写不出。

    一时间,宋徽宗艺术家的天性再次发作。

    闻言,服侍在一旁的梁师成,立刻弯腰捡起邸报,恭敬的呈了上去。

    接过邸报,宋徽宗再次看起了那篇讨伐檄文,一边看还一边评头论足。

    “此处用典大妙,文辞有子安之风。”

    “虽不如骆宾王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惊艳,倒也算得上一篇佳作。”

    不得不说,站在一个路人视角,剔除辱骂自己与太祖皇帝的言辞之外,他是越看越喜欢。

    ……

    ……

    武陵县。

    一间青砖红瓦的大宅子内,一名文士打扮的中年人,正在埋头书写。

    此人,名为钟相,家中世代经商,颇有家资。

    但奈何钟相其人,自小便不是个安生的主儿。

    小时,他的理想是当官儿。

    因为当官威风,一袭官袍,一顶直角幞头官帽,任谁见了,都得躬身作揖,恭恭敬敬地唤一声老父母。

    自打长大一些,懂事之后,钟相却又看不上当官了。

    当官看似威风,可上头有皇帝宰相约束,下头有士绅大户刁难,夹在中间活像个受气包。

    那当甚么呢?

    皇帝!

    皇帝好啊,一言出而万法随。

    天大地大,皇帝最大。

    至此,造反的种子便深埋在钟相心中。

    时过境迁,钟相如今已是四十有三,膝下三个儿子俱都成年,结婚生子。

    然而,当了爷爷的钟相心中那颗造反的种子,并未因此枯萎,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生根发芽,长成了参天大树。

    他并非愣头青,懂得谋而后动。

    他与方腊,都选择了同一个法子,传教!

    利用为附近百姓免费义诊的名号,在各个乡村传教。

    而且,方腊的摩尼教,教义晦涩难懂,贫苦百姓大字不识一个,往往需要说好几遍,才能勉强理解。

    钟相则更为聪慧,闲暇之余便钻研佛法,融合了摩尼教以及弥勒教,自创了一种更加接地气的教义。

    教义核心很简单,只有一句话。

    【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

    不得不说,此人是个天生的造反种子。

    这句大白话一般的教义一出,立刻引得贫苦百姓共鸣,加上他免费义诊的善举,纷纷自愿入教,成为信徒。

    时至今日,钟相麾下教徒不计其数,范围更是从鼎州扩散到湖北诸路,并且资助扶持了洞庭湖的水贼杨幺。

    “父亲,父亲,西军败了!”

    钟子昂手持一份邸报,兴奋快步书房。

    书房内,钟相原本正在纂写教义,闻言执笔的手微微一抖,顿时一团墨迹滴落在纸张上,迅速蔓延开来。

    放下狼毫笔,他忙问道:“果真?”

    “果真!”

    钟子昂点了点头,将手中邸报递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