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067 另条战线

    国民革命政府于197年11月迁往四川重庆,重庆作为抗战期间的临时首都,以蒋介石为首的政府在重庆仍在指挥全国的抗战。尽管在日寇的进攻面前,国民党军一败再败,丢失了首都南京,丢失了大片的国土。但是,毕竟国民政府没有投降,中国军队的抵抗仍在进行,中国并没有被日寇灭亡。

    重庆成为临时首都后,中国许多资金和工业设施也一同前往,各色人才也都聚集在这里,甚至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当然,这只是表面现象,在这种虚假繁荣的掩盖下,潜伏着巨大的危机。日寇叫嚣要三个月灭亡中国,除了产生数目可观的汉奸外,国民政府内部主和投降的呼声也日渐高涨,各方的间谍更是云集于此,各种暗流都在涌动,还时不时地掀起几股漩涡。

    然而,八路军特别纵队在华北和山西的所作所为,使蒋介石集团大为吃惊。首先第一感觉是不相信,我堂堂正规的国军都感到吃力,八路再强悍也不过是草莽英雄,凭着狡猾和一股子勇气占点便宜还是有可能的,要说攻城掠地纯粹是无稽之谈。及至最后得到了证实,八路军特别纵队的确收复了整个山西,还几乎控制了半个华北平原,整个太行山脉已经成了难以攻破的堡垒,蒋介石感到强烈地震惊之余,心里尤如打翻了五味瓶,真不是个滋味!

    在阎锡山提出辞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之职,举荐ZD接替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后,一方面日寇步步紧迫,国军节节败退,另一方面劳动党节节胜利,日寇倒是步步后退,使蒋介石感到了严重地不安。最近,日寇突然停止了正面战场的进攻,并且收缩部队占据一些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频繁地调动部队,已经转入防御。

    尽管中央日报频频报道,在国军将士奋死抵抗下,已经遏制了日寇的进攻势头,并且国军已经开始局部反攻,收复了大片的失地,驱逐倭寇,恢复中华指日可待。蒋介石心里却明白,所谓的收复失地,只不过是日军收缩后放弃的部分地区。所谓国军遏制了日寇进攻势头,其实是华北和山西八路闹得凶,鬼子抽调兵力回头对付八路去了。不过中央社这样的宣传也有好处,树立了国民政府和国军的威信,也对民众的抗日热情是一个提升,蒋介石也乐得顺水推舟,只是拒绝参加一切记者招待会,都是打发何应钦和顾祝同去应付。

    近日刚刚收到第二战区司令长官ZD的电报,称日军十几个师团已经被吸引到华北和山西,正面战场的兵力已显空虚,建议国军正面战场利用这个机会展开反攻,使日军不能首尾相顾,如有可能应收复南京。蒋介石再次又陷入矛盾中,日军居然一次调集十几个师团的兵力围攻华北,可见华北的八路也不是省油的灯。但是有一点使他至今感到困惑,那就是华北的八路军特别纵队,凭什么像吹气似地膨胀发展,又哪里来的那么强的战斗力,居然已经歼灭了日寇五个完整的师团。要知道,无论从人数到装备都优于八路的国军,从来没有完整地歼灭过一个日军联队,由此推算出华北八路具有惊人的战斗力,已经远远超出国军的任何一支精锐部队。

    原来国民政府内部有一个说法,说是靠苏俄的秘密援助,看来纯属无稽之谈。没有任何迹象,也没有任何条件来做到这一点,就算是华北的八路是俄国人的特别纵队,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要说是从日军那里获取的武器弹药,这种可能性倒是有的,而且也能够合理地解释一些疑问。即便是如此,也没有任何能力支持日军大兵压境,大规模作战长时间作战的消耗。日军十几个师团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国军从未经受这么大的压力,就已经感到十分吃力了。

    还有,据最新的情报显示,八路的势力已经扩展到了冀东和苏皖一带,从ZD的来电的字里行间,根本看不出有任何惊慌失措,还有心思替国军出谋划策,看来根本不太在意日军的围剿。

    这些土八路被国军围追堵截跑了几万里,到陕北的时候已经不足三万人。这才多长时间啊,就敢同日军十几个师团对抗,莫非这些八路会变戏法还是有神仙相助?想到八路的战斗力,蒋介石感到了一丝恐惧,有心想借倭国人之手,消除这个多年的心腹之患,又担心国内的舆论对自己不利。就算是倭国人把华北的八路打垮了,消灭了,回过头不是还得来对付我吗?如果按照ZD建议国军全线反攻,且不说各个部队刚刚喘口气,人员损失和武器弹药的消耗还未来得及补充,配合华北八路作战牵制日军实在心不甘。

    蒋介石有些患得患失,背着手在屋里走来走去,一时难以下定决心。这时侍卫进来报告,军统局的戴副局长求见,蒋介石回到沙发上坐定,端起茶杯啜了一口茶,。

    "请他进来吧。"蒋介石用十分镇静的声音说。

    蒋介石实行的基本是独裁统治,为了强化他的独裁统治,先后成立了两个特务组织,其势力和爪牙几乎渗透到所有的领域。197年4月,蒋介石政府将原复兴社和陈立夫掌控的特工总部合并,成立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中统。

    中统设局长1人,副局长1人,局长陈立夫,副局长陈焯,局下面设一、二、三处,第一处处长徐恩曾,第二处处长戴笠,第三处处长丁默村。

    到了198年春,蒋介石感到他的特务机构仍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又将其特务机构一分为二,以原特工总部的人马为主,成立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仍为中统,工作范畴为党政机关、文化界、社会团体和大中学校,局长由朱家骅出任,徐恩曾为副局长;局下面设三组、三处、五室、四会;以原复兴社的人马为基础,成立"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其活动范围为各级部队、学校、军事机关,局长为贺耀祖,副局长为戴笠,不久局长由戴笠担任。

    戴笠(1896一1946),小名春风,字雨农。浙江江山人。早年曾在浙军周凤岐部当兵。后脱离部队到上海,在交易所结识蒋介石、戴季陶等人。196年入黄埔军校,毕业后任蒋介石侍从副官。198年开始进行情报活动。190年建立国民党第一个特务组织调查通讯小组,深得蒋介石宠信。19年月,蒋介石为加强特务统治,先组织力行社。后在南京秘密成立"中华复兴社"(又名"蓝衣社"),被任为特务处处长。198年特务处扩大为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任副局长。戴笠是一个颇有争议和矛盾的人物,戴笠自己为能够"秉承领袖意志,体念领袖苦心"而感到骄傲。而在他的对手们看来,这种自负是戴笠狂热地效忠于蒋介石"有公无我,有我无公"信念的表示。就像所有专制政治的奴仆一样,戴笠是一个强和弱的矛盾结合。他作为蒋介石内部圈子里的人,大权在握。然而他对蒋的谦卑、对领袖的服从,最终又证明了他个性上的软弱。

    戴笠腋下夹着厚厚的卷宗,进到屋里对着蒋介石微微鞠了一躬:"校长好!"戴笠十分谦卑地站在蒋介石的面前。

    蒋介石示意他坐下:"雨农,最近形势有些变化,倭国人调兵遣将围剿华北的八路,军统方面有什么消息没有?"蒋介石盯着戴笠手里的卷宗问道。

    "回校长,卑职就是想向您汇报有关华北八路的情况。自去年9月以来,我们往华北和山西派了大批的干部,但是令人不解的是,许多优秀的干部莫名失踪,估计是被劳动党的反谍报机构破获。另有一部分人员已经立足,但是打入劳动党的内部十分艰难,劳动党的防范十分严密。据太原站报告,晋军已经全部被八路收编,高级军官基本都被留用,现隶属于八路的西北集团军。八路的装备十分精良,自动化武器较多,弹药供应充足,并且拥有重炮、坦克。特别是一种叫做火箭筒的武器,可以轻易地将倭国人的坦克击毁,同时也被用来攻击碉堡,构造十分简单,单兵即可*作。在太原城的周围有多处高射炮阵地,由于防范严密,我方情报人员难以靠近,具体设置和数目不详。据说还有一种古怪的作战飞机,我们的情报人员没有亲眼见到,只是从一些晋军的口里得知,他们声称在八路西北集团军演习时见过,火力十分凶猛,可以瞬间把阵地打成一片火海。军需供应也优于国军,就连干粮都有工厂标准化生产,日常用品诸如军装、胶鞋、肥皂、搪瓷缸、饭盒、毛巾、面盆、钢笔、纸张、香烟等等,工艺十分地先进和精美,而且山西太原的许多工业产品,已经开始销往全国。八路收复山西后,山西境内的工矿已经全部恢复生产,之所以如此快速恢复生产,得益于八路对倭国人的突然袭击,截取了大量准备运回倭国的机械设备。同时,八路的部队在攻击倭国人时,也不忘记掠夺各种机械设备,还*迫俘获的倭国技术人员为其效力。在太原街头到处可以看到,太原汽车制造厂生产的解放牌卡车和北京牌吉普车,这两种汽车已经大量地装备八路的部队……"

    "等等!你说什么?他们可以生产汽车?"蒋介石抬手打断戴笠的话头发问道。

    "是的校长!"戴笠从卷宗里抽出几张照片,毕恭毕敬地递到蒋介石的手中。

    "这是我们的情报人员拍摄的,在太原已不是什么秘密了!"

    蒋介石仔细地看着照片,这是从汽车的左前方拍的,可以清晰地看到车头前"解放"和"北京"字样。汽车的式样也是从未见过的,同中央军和日军装备的汽车完全不同,外形匀称而美观,可以判定汽车的性能很不错。

    蒋介石看着照片心乱如麻,劳动党连汽车都能制造,那还有什么不能制造的呢?只要有足够的钢铁,制造坦克、大炮还不是小菜一碟。就是哪一天说,劳动党能制造飞机都不稀奇了,这样对国民政府十分不利呀!长此以往地发展下去,眼看着劳动党做大,将来我会不会成为阎百川第二?

    蒋介石正在胡思乱想,却被戴笠打断了思绪:"重庆的汉光实业公司已经把几项技术引入,井盐经过他们加工后洁白如雪,再加上精美的包装很是畅销。尤其是一种叫做塑料的产品,可以替代钢铁和木材做成各种美观轻便的日用品。据调查,目前只有美国能够少量生产,而且质量和工艺远远没有他们先进。批量生产的自行车、打火机、竹器、纺织品、罐头等也很看好,他们得到了财政部宋部长的支持。而且,在宋部长的影响下,政政府和军界很多官员,都参与了股份。"

    蒋介石定了定神问道:"对了,你曾经说过汉光实业公司,是八路特纵的据点,近来可有什么反常活动?"

    "没有,他们只是忙于办工厂,从晋南往四川贩运煤炭、钢铁、燃油等禁运物资,沿途的我军已被他们买通,他们的所有货物都畅通无阻。而且,他们还自己成立了一支护商队,大约有百余支枪,是宋部长通过国防部特允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