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51章

    留在N市的,?除了还在上学的学生,大多是中老年人。

    因此,卫渡只要戴好口罩,?到处转悠便很安全。

    他在N市待了整整一周,多方探查,?总算锁定了自己想要找的地方。

    很幸运,?地方在郊外,上面是一处果园。

    为防万一,卫渡决定先将这片果园给买下来,?就是不知道钱够不够。

    他这才想起去查看自己的银行卡——之前接剧也好,?拍代言也好,?片酬都是金敏谈的,卫渡从来没有留意过数字具体是多少,日常所需都是由公司提供,?也确实没有花钱的地方。

    不看不知道,一看还真是有些吃惊,?里面的数字已经有八位数了。

    算算自己进圈以来的工作:一共接了两个综艺,?其中央视的那个还是没有酬劳的;然后就是演了一部电视剧男配,一部电影男配,再加上一份代言。

    拿到手的钱竟然就有这么多了。

    要说辛苦,?真的没多少。

    难怪这年头人人都想当明星,自己大学期间起早贪黑忙活了四年,?也只赚了它的三分之一。

    卫渡找了家中介,一天内就办好了手续。

    之后,?又花了整整三天的时间,?才将陵墓的入口处给打扫出来。

    在考古研究所待了近一个月,?卫渡对于下墓、保存文物等工作已经相当熟悉。

    日暮西沉,?他背了个大号储物包,做好万全准备,开启了陵墓的大门。

    墓道两侧的石壁上置有煤油,可以为来者引路。

    卫渡将它们点燃,踱步往深处走。

    防止盗墓贼的机关,是由一位墨家大师亲自设计的。

    两千年过去,它们依旧有效。

    火油、塞石、暗器……卫渡凭借记忆与身手,一一化解,终于进入主室。

    这地方设计之初是一座陵墓,经过修改之后,倒更像是一座小型宫殿。

    所谓的主室,便类似于这座小型宫殿的大厅。

    它面积极大,几乎占了整个陵墓的五分之一。通过主室,可以去往任何一个石室。

    陵墓深埋于地下,自然漆黑无比。即便四周的墙壁上皆有火光,也没办法与研究所考古时所用的强光灯相比。

    微弱的光线下,卫渡站在主室的中央,环顾四周,观察着每一道室门。

    他战死的那一天,距离改建这座陵墓的时候,也有五年多了。

    五年多的时间,足以模糊记忆。

    自己今天进入陵墓,只需要找到那个盛放着他们三个人约定的箱子所在的墓室即可。

    至于放有上古传说以及九国历史的各个贮藏室,自己实在没必要进去。

    一旦开启墓室,让氧气进入其中,就必须立刻采取各种保护措施。

    他一个人,自然没有那么多的心力。这件事,还是之后留给研究所来做。

    “应该是这一个。”

    卫渡打开墙上的机关,石门缓缓升起。

    点上火光后,一个木制箱子出现在眼前。

    两千年的时光,即使室中隔绝了氧气,木箱也早已被腐蚀得厉害,甚至难以用肉眼辨别出原来的颜色与材质。

    卫渡右手一碰,雪白的手套便被染得不成样子。

    开箱之后,三份竹简整齐地罗列其中。

    卫渡先给它们喷了氧化抑制剂。

    然后,他拿起最左边的那一份,那是属于他自己的。

    按照他们当初的约定,每个人应当在上面写下一个秘密,一个心愿。

    分别从竹简的左右两侧开始写,心愿从左往右写,秘密从右往左写。

    但是卫渡手里的这一份竹简,上面赫然只有一句话,是从左往右写的——

    “愿天下再无战事,百姓安居乐业。愿卫渡之名,传于后世。”

    这与说好的不一样,但他并没有违反三人的约定。

    因为这句话是用简体字写的。

    既是心愿,也是秘密。

    卫渡将自己的竹简放进背包里。

    其他的东西可以交给研究所,这份竹简可不行,会暴露身份。

    随后,他拿起最右边的竹简,那是属于李宜年的。

    打开之前,卫渡自言自语道:“当初,咱们说好将这件事告知于子孙,待到千百年后,由他们来完成这个约定,将这里的一切公诸于世。”

    “只可惜,我没有后人,君上也没有后人。”

    “你应该是有血脉流传的吧,但不知道中间出了什么差错,他们一直没有前来。”

    “那么,这个约定便由我来完成。”

    按照李宜年的性情,心愿那一项,大概率也会与天下百姓有关。

    竹简上虽没有署名,但先前已经出土了一封李宜年的手书,两相比对,再加上年月,专家们自然能够确定是李宜年的字迹。

    如此一来,便可作为正名的证据。

    “抱歉,我想你怎么也不会料到,我会在两千年后,来窥视你当初的秘密是什么。”

    卫渡缓缓打开。

    “愿四海归一,天下安宁。”

    “其实我没有嫌弃卫将军。”

    卫渡微怔。

    心愿果然不出所料。

    但秘密这一栏……卫渡差点笑出声来:这算什么秘密,我早就知道了。

    不过当年,李宜年表面上的确很嫌弃自己。

    嫌弃自己出兵太频繁,在外的日子甚至比在朝还要多;嫌弃自己不够圆滑,明明可以通过小辈拉拢一些贵族势力,偏偏不肯;嫌弃自己的兵制改革太彻底,不给贵族留一点面子;嫌弃自己非要养一头鹰,还经常带在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