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六十九章 坠龙之说

    夜明珠古称‘随珠‘、‘悬珠‘、‘垂棘‘、‘明月珠‘等,据史籍记载,春秋战国时代,“夜明珠”已被视为“天下名器”,其珍贵价值同“和氏壁”并驾齐驱。已其夜能发光而著称,还真是能吸天光而夜现明光之珠。

    东汉时期,许慎提出“玉,石之美,有五德。”春秋早期,管仲提出“玉有九德。”春秋晚期孔丘提出“玉有十一德。”诸家玉德之说,为我国几千年来爱玉、崇玉、礼玉、赏玉、玩玉、鉴玉、藏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鉴于此情,夜明珠是宝玉石业大家族中宝中珍宝、宝中之王。历代帝王为了垄断和独霸这一特属权,一般平民百姓是不敢问津的,甚至连目睹一眼“夜明珠”的风采的权利都没有。许多文人墨客为了讨好和迎合帝王将相的宠爱,大量的收集有关夜明珠的素材,进行文饰和包装,使本已神圣而神秘的夜明珠,更加神乎其神,扑朔迷离。在洪门帮会中的文人智士论说:“宇宙上有6天罡,下有7地煞,合共108天地。啻之夜明珠采撷和孕育了天上日月星辰之皓光,太空中风晴雨露之润泽,大地上山川万木的颖华,人世间的精、神、魂、灵之瑞祥,融于一身。并且夜明珠在传说中又讲道:夜明珠稀有、珍奇、高贵、华丽、神秘是因为它具有6彩,7霞,108光。因此,世界上再有什么神奇、珍贵之物能与夜明珠相媲美呢?

    清代记载慈禧藏宝单的所有珠宝中,有一颗夜明珠重4两钱7分,约为1.475克,当时定价为1080万两白银。到光绪元年,该夜明珠的价值涨了十倍。到民国7年已涨了100倍。慈禧死后,口含夜明珠下葬,民国十七年(公元198年),寝陵被军阀孙殿英指挥的军队所盗,夜明珠也落在了孙殿英手中。引用孙殿英的话说:“她(慈禧)口里含着一颗夜明珠,分开是两块,合拢就是一个圆球,分开透明无光,合拢时透出一道绿se寒光,夜间百步之内可照见头发。听说这宝贝可使尸体不化,难怪慈禧的棺材劈开后,老佛爷像睡觉一样,只是见了风、脸才发黑,衣服也有些上不得手了。我把夜明珠托雨农代我赠给蒋夫人(宋美龄)。”想是这个珠子已经宋夫人带到美国去了。

    除慈禧口中夜明珠广为人知外。其凤冠上九颗夜明珠也相当有名。据李映发《文史拾趣》载;‘公元1900年6月,英、德、俄、法、美、日、意、奥等八国组成的侵略军人侵北京,慈禧太后不准许人民反击侵略者,而是大搞卖国活动,从凤冠上取了四颗夜明珠送与外国人,求他们退出北京。当时办事的大太监李莲英不在身旁,叫一个姓王的宫女送往西门宾馆,交与李鸿章派来的人。李鸿章正在负责与外国人交涉退兵一事。当时这个宫女才17岁,慈德大后告诫她一路要小心,如有丢失定教脑袋落地。这个宫女藏好珠子,边走边想:‘这是我们国家的宝物,怎能送给外国人!‘于是,她巧妙地摆脱护卫的人,把夜明珠藏入了民间。六十四年后(公元1964年),在西安市柏树林住的一个工人家庭里发现了这四颗夜明珠。这家人姓吴,夫妻都是化工厂的工人。有一次搞清洁卫生,小孩子把一个肮脏油黑的小枕头拆开准备清洗,发现里面有一个红布包,揭开红布又是一层黄布。一层油纸,油纸里面一层绵纸,包着四颗龙眼大、晶莹闪亮的夜明珠。

    他们把这无价之宝献给国家,经过考古学家鉴定证明这是遗失了多年的慈据太后凤冠上的那四颗夜明珠。国家奖励吴师傅十万元人民币,可是他们不收,说:‘国家的宝物应该献给国家。祖国的文物,每个人都应该保护和爱惜。‘原来,那个肮脏的小枕头是一个80岁的王奶奶临死前给他们的。解放后吴师傅一直收养着这位无依无靠的王奶奶,待她如同亲娘一般公元196年临死时她送了那个小枕头,还未说明个中秘密就停止了呼吸。这个王奶奶便是六十多年前慈禧太后身边的那位宫女。

    “这些随珠尽有归处,你让我们去哪找?”孙为民有些犯难,考虑了半天,国家的东西是万万不能去偷的,流落到国外的就更没希望了,现在北京使管区,天天聚集那么多人都不是为了认识一两个老外,嫁老头也好,取老太太也罢,为的就是寻一个出国的机会,可见现在出国有多难啊。

    “其实,那水云洞中的螭蛟就口涎一颗”吴成微笑着道出了这个秘密。

    “蛟女?”孙为民马上摇头,继续道“我还欠她一对龙角没还呢,怎么还好意思再去夺人家心爱的口含涎珠”这龙口夺珠孙为民可没那胆量。

    “那你取得龙角和她换来便是”吴成提醒到。

    孙为民一听,愣在当下追问道“不用下龙祖就能得龙骨吗?”

    吴成一笑“当然,你没听说过,天罚坠龙之事吗?”于是他给孙为民讲述起来。

    《后汉书.五行志》记载:光和元年六月丁丑(即公元一七八年七月一日)。东汉都城在今河南洛阳市近郊,温明殿或许就是皇帝陛下的寝宫吧。在温明殿的东院,从空中坠下一个巨大的黑se物体,像圆形的车伞一样,身子在快速的旋转中显露出五se光芒,虽有头,但无足,不见尾,似龙非龙,长达二十余米。

    《元史.五行志》云:至元二十七年七月,益都临胸县有龙见于龙山,巨石重千斤,浮空而起。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黄龙出现在武阳赤水,逗留九天后离去,当时曾为此建庙立碑。

    东晋永和元年(西元45年)四月,有一黑一白两条龙,出现在龙山。燕王亲率朝臣,在距离龙00多步的地方,举行了祭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