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106章 第 106 章

    赖瑾挪到赖琦身旁的椅子坐下, 说:“老贾把我在清郡的仆奴都带来了,其中有两万武仆,原是用来保护商队、田产铺子的,都要编入军中, 拉到淮郡郊区, 先行操练上。你刚来, 不熟悉军中情况, 一并过去, 从兵卒子干起。新兵训练期间,能从中选拔优异者晋升为伍长、什长, 若有显著立功,可提拔为佰长。”

    他又赶紧解释道:“五姐和六姐过来是带着兵来投的,所以给了千总待遇, 但只是虚职,先干着是给宝月长公主训练女兵的活, 直到后来进入草原,才算真正在军中立稳。”

    赖琦应道:“军中有军中的规矩,我明白。我手上有几百家兵, 亦都是武仆出身, 本事样样不差, 可否从军?”

    赖瑾在陈王起兵造反时, 可是亲眼见过三哥上阵杀敌时的勇猛样样。他领着府兵撵在禁军后面,跟撵鸡似的, 也就是从那时候起, 三哥那话唠形象在他的心目中一下子变得勇猛起来。他看到赖琦如今对着他的小心模样,颇有几分心酸。这是在大哥手底下,日子不好过吧。

    他说道:“你是猛将, 入了军营,手里有没有这几百家兵,没区别。你后宅简单,让三嫂闲在后宅,浪费人才。”三嫂出自卫国公府的旁支庆安县侯府,从小习武,学得一身本事。

    赖琦有点不解:“何意?”

    就是赖琦的夫人岚玉闻言,倏地一下子望向赖瑾,聆神听兄弟俩说话。

    赖瑾对赖琦说:“从长郡到草原的商路是通的,京城平原往东的这条道,以三嫂的家世,都能打点得下来。可以派人出去逛逛长郡以西的十几个郡,东货西卖,西货东卖,一来一回,赚两遍钱。不说旁的,草原的牛羊牲畜还有毛皮拉到东边,清郡的矿盐拉到西边,一来一回,何止翻倍的暴利。大哥卖盐给你,他能挣笔钱财,你也有赚,我呢,也不怕将来英国公卡我盐。”

    赖琦有点傻:“你还跟大哥做买……”

    赖瑾说:“生意归生意。盐矿太值钱,我没兵在那边,守不住,但盐必须得有。西边的盐,目前都是从南边运来的海盐。咱们家跟英国公府可是死对头,柴绚已经开始卡我的盐了。你去找大哥、二哥买盐,他们会特别欢迎你。”这说明兄弟间还有往来,没有翻脸,能让他俩的脸上好看些。

    赖琦应道:“成,那我回头就跟你三嫂把这事张罗起来。”

    赖瑾指向萧灼华,说:“宝月长公主手里可是有大量的马,你要是肯卖盐给她,她说不定能先赊你一批驮马。”三哥分得的产业不多,要养一大家子,又千里迁徙,怕是手上钱财不会太凑手。

    萧灼华颔首,道:“这是我与三嫂的买卖,我们商量着办。”她扭头对三嫂岚玉说:“我们可以签定长期契约,我给你提供一批拉货的马车,作为预付款,待你拉来盐以后,抵货款。”她将现在的盐价报给岚玉。

    岚玉吓了一大跳,脱口叫道:“这么贵!”竟是京城的三倍价。

    萧灼华又把草原的价格报给岚玉,说:“目前边山防线以外,只有我名下的商队才可以过去,但一些小部落,商队跑不过来。若是把盐卖到草原,至少是二三十倍利,他们买盐,缺钱铜,向来是用皮子、牛羊来抵。草原多牛羊皮革,卖不上价。你的商队若是想去草原卖盐,我差人去给你办通关文书。那通关文书要花钱买,且每批物货过关都得交关税。”她又把各项关税的价格报给岚玉。

    赖琦震惊地看向赖瑾:这么赚钱的吗?

    赖瑾解释道:“边贸向来是暴利,那关税自然要高一些,而且需要用关税来控制市场,以防止外来货物把本土产业给挤压死。不说旁的,若是将大量草原的低价毛皮拉到东边搞倾销战,低价大甩卖,叫其他豪族手里的毛皮卖一张都卖不出去,几场价格战下来,当地的毛皮市场商户就得全倒闭。”

    赖琦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表示学到了,心说:“难怪小七的势头能这么猛。他不仅打仗厉害,做买卖也厉害。”他满心佩服地朝赖瑾抱拳,道:“佩服。”

    赖瑾嘿嘿一笑,心头的郁气少了许多,觉得还是跟兄弟姐妹讨论怎么赚钱更开心。

    有钱大家一起赚,多好,何必打个头破血流。外面有那么多的钱可以赚,那么多的地可以打,没必要盯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争家里人的东西,争来争去的,相互损耗,只会一大家子人都越来越穷。

    赖琦虽然是刚到没几天,但萧灼华早在他们到之前便派玉嬷嬷过来把宅子收拾好了,家具物什全都添置齐全,直接就能入住安置,到现在设宴待客都没问题。

    赖瑾也不客气,在三哥家蹭了顿饭,又再聊了些家常,这才带着萧灼华离开。

    赖瑗和赖琬从草原回来,没什么事,再听到父亲、母亲和阿娘都在四姐家,她俩商量了下,便带上卫队,去梧桐郡。

    ……

    赖瑾回到自家小院,沏上茶,又开始琢磨上。

    清郡迁来这么多的人,解决了人才饥荒,但同时又生出新的问题。

    东边几个郡因为常年征战,民风很彪悍,不好管,豪族也是相当血勇,从沐耀、沐罴他们就能看出是什么样的,包括自家三哥,提起战刀,跟变了个人似的。

    赖瑾挺欣赏血勇的人,但安置不好,刀子能落到他头上。

    举族搬迁,舍了基业和土地,再加上沿途风餐露宿的,少不了要吃许多苦,怨气绝对相当大。

    赖瑾觉得,要是自己从小生长在清郡,赖瑭敢占他的地,八成已经抽刀子上去了。清郡的人肯妥协,迁过来,必然是觉得来西边所赚的足以弥补清郡的损失,还有赚很多倍的,才会愿意。

    他们要是达不到心理预期,那怒火,能把他给撕碎了。

    他起家的本钱,大部分都是来自清郡,要是没有清郡,他的处境跟三哥差不了多少,绝不会有现在的势头。做人得讲良心,他得到了好处,就得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必须给这些愿意把身家性命、祖业都托付给他的人一个交待。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从东安关撤下来的四万清郡精锐,绝对不能像之前扩编那样,全部打散统编。这是清郡沐氏一族最大的依仗,必须得给他们留着,才能安人心,但不能四万人都扎堆在一起,不然的话,万一带兵的是个脑子有坑的,非得跟他对着干,也不好办。

    分成四个营,设营将,让清郡来的人,自己挑选推荐他们可信的人,担任营将之责。功曹、粮曹,倒是可以安排跟清郡和尚郡都不沾边的人去。这样双方都有兜底的地方,一个出兵,一个出钱粮,合作愉快。

    兵解决了,就是置业。

    一部分务农,一部分经商。

    务农的好说,淮郡、魏郡还有好多山可以开成地,加上那些大大小小的河流两岸,都是好地方。开荒工具跟上,投入点人力,就把地开出来了。

    经商的,往来贸易能做的就那些,毛皮、盐、粮食、布帛,旁的就是零零碎碎不挣钱的小项目了。现在的挣钱的产业都有了,给他们的,就只剩下开作坊。

    造纸厂可以研究起来了,民用的皮革服饰、农业生产工具、粮食加工等,包括造纸厂都是可以安排上,民营企业可以搞起来。

    赖瑾又跑去找萧灼华,想问她,哪些作坊安排不过来,可以给他一些,他好安排清郡来的人去干。

    萧灼华闻言竟然有种长松口气的感觉。因为草原打仗,她整个都绕着产粮和军需、修路打转,终于有人能把赖瑾塞给她的琐碎活计接手出去。

    她转身便到架子旁,将存放绢布的盒子拿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