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五十四章 分道扬镳(求推荐收藏)

    看到书评区有朋友提意见,说五十三章的味道有点不同。

  可能吧……今天天热,再加上写到蔡邕,我忍不住就有点……五十四章过后,就会过渡过去,多谢兄台的提醒。

  另:会尽力注意一些成语的使用,感谢大家对小新的建议。

  ——————————————————————

  管城是个小县,不过由于地处睢水和颖水交界,而且又靠近河南尹,倒也非常繁华。

  人口近四万,有过往的客商往来,很热闹。

  清晨,天刚刚亮,就有一队车马驶入了管城。来到县衙,有人拿着名剌递了上去。不一会儿就听县衙中一阵锣鼓声响,紧跟着县尉身穿官服,慌张的跑了出来。

  “学生恭迎老师大驾光临。”

  蔡邕从车仗里走出来,已经恢复了往日的雍容姿态。

  “邕一介草民,怎敢劳大人亲自相迎?”

  董俷在后面看到这一幕,心里只有两个字:虚伪。有时候,圣人也要学会这种场面上的礼仪。好像蔡邕,其实挺和蔼的一个人。明明可以先走出车仗,却偏偏要等那县尉出来,还要草民长,草民断……说好听了,这叫派头。说难听了,这叫显摆。

  可如果蔡邕不这么做,只怕又会被人批驳。

  反正啊,做名士累,做一个妇孺皆知,还当过帝师的名士,更累。

  有心和顾雍说话,却发现顾雍早已经跑到了蔡邕的身旁。也难怪,董俷在路上发疯一样,揪着顾雍的衣服不停的问:那个人真的是郭嘉?那个人真的是郭奉孝?

  那模样活脱脱是走火入魔的前兆,别说是顾雍,就连董俷的那些亲卫都躲得老远。

  ******

  自有县衙中的人,安排董俷一行。

  直到过了晌午头,快到午饭的时候,顾雍才小心翼翼的敲响了董俷的房门。

  “贤弟,老师有请。”

  董俷连忙整理衣衫出去,跟在顾雍身后,轻声问道:“元叹兄长,先生可好吗?”

  “呵呵,此地县尉曾听老师讲过课,礼数倒是也很周全。不过老师急着想要回家,故而有几件事要和贤弟交代。主要是关于太平教的事情,你去了就明白了。”

  太平教?

  董俷心里奇怪:这事情和我有什么关系?

  也难怪他这么想。在董俷看来,他的任务已经结束了……黄巾之乱是否还会爆发,太平教会不会造反,自有蔡邕做主就好。凭他的威望,想必也不是一件难事。

  想不出个头绪,这边却已经到了蔡邕的房外。

  董俷唱了个喏,然后随着顾雍走进屋内。屋子里有三个人,除了蔡邕之外,还有刘望。而剩下的那个人,倒是出乎董俷的意料之外,居然是那个被俘虏的黄劭。

  黄劭跪在地上,看到董俷进来,下意识的缩了一下身子。

  董俷倒是没有管他,径自向蔡邕深施一礼,而后问道:“先生找俷来,有何吩咐?”

  “贤侄,你且先坐下。”

  蔡邕摆手,示意董俷坐在他的下首,和顾雍并排。对面,刘望不无羡慕的看着董俷,让董俷更感莫名其妙。

  “贤侄,我这里有三封信,是关于太平教的事情。一封,我会让管城县尉呈报雒阳……只是我不能肯定,会转到皇上的手里。这一封,也会由此地县尉送往雒阳,我好友手中。但我一样不能确定,皇上会接纳我的建议。还有一封信,我想拜托贤侄送给令尊董河东。我知董河东结交很广,说不定能送到皇上的手里。”

  那言下之意是说:我知道董卓不但和大将军走的近,而且和宦阉也有联系。

  不过,蔡邕说出这番话的时候,神态颇为诚恳,没有丝毫轻视或者讽刺的意味。

  董俷犹豫了一下,起身从蔡邕手里接过了信件。

  “俷定会立刻派人把这封信送往河东,交给我父亲……”

  “那就好,那就好。若此信能交给皇上,董河东定能成为我大汉江山的不世功臣。”

  蔡邕长出了一口气,“邕还有一事,就是关于黄劭,该如何处置?”

  董俷扭头看了一眼黄劭,“这个……俷自当听从先生的吩咐。”

  黄劭眼巴巴的看着蔡邕,目光中带着无限的求生yu望和祈求之意。蔡邕闭目沉思片刻,轻声道:“贤侄,黄劭虽有大逆不道的行为,但其也不是不明事理之辈。刚才他很坦诚的把太平道的事情都说了,我想……放过他,不知贤侄意下如何?”

  董俷的眼睛,不由自主的眯缝起来,盯着黄劭看了半晌。

  那黄劭吓得是额头冷汗之流,更感到口干舌燥,喉咙里好像有一团火在燃烧似的。

  “先生若说放了,那就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