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8章 夜鹰白纱

    暮雪助清峭,玉尘散林塘。那堪飘风递冷,故遣度幕穿窗。

    冬日的飞雪之后,总是带着暖阳,照在白茫茫的路面上,照在白茫茫的枝杈上,银装素裹。

    洗过澡,施诗收拾好自己,画上了一个精致的淡妆,换上了一条米黄色的厚绒长裙背着随身的小包就出门了。

    每次去画室,施诗都很开心,她喜欢这样和自己独处,安安静静地专注一件事,没有那么多的纷纷扰扰,也不需要保持大方端庄应付其他人,只是听一听自己心里的声音,听一听小孩子的纯真。

    施诗是上了大学之后,找到了这个画室做兼职,没课的时候就来这里给几个小孩子教授绘画。

    画室有个文艺的名字,叫做“栀子香”,除了名字之外“栀子香”画室还坐落在梧桐巷这个文艺的地方。

    说到梧桐巷,这就是一个文艺爱好者的天堂,梧桐巷的那种沧桑和历史感一眼就能看得出来,这里的建筑还保留着当时的样子,同时又融入了新的东西,在感受到它锈迹斑斑的同时又充满着活力,充满的欣欣向荣。慢慢地穿梭在较窄的小巷,体会这里时代更替带来的艺术沉淀,“于幽静之处听雨声”的地方,在梧桐巷内随处可见,除了转角就是一处布置的精致的凉亭外,那层层叠叠的梧桐深处,隐藏着大大小小、风格不同的小资咖啡厅、琳琅满目的酒吧,各种创意的工作室。无论哪一间,里面的装潢布置也是别具一格,或是欧式、或是复古、或是森系、或是清新……

    随便进入一家咖啡厅,点上一杯咖啡,亦或者去到一家酒吧,要上一杯啤酒,静静地坐着,享受这难得的恬静的时光。

    这样与世隔绝、人间仙境般的小巷,自然吸引了不少摄影师在这里采风,也吸引了不少新婚的夫妻带着幸福的笑容在这里拍摄婚纱照片。

    施诗也纳闷过,为什么这里不曾开过一家影楼呢?

    后来听在画室上班的清洁阿姨闲聊时说起,梧桐巷的文艺气息太浓,那些文人墨客自视清高,瞧不上那些为了金钱变卖作品的庸人,因此挑三拣四说那些人的摄影作品达不到梧桐巷的文艺水平……

    施诗笑过了之后在心底嘀咕,“柴米油盐的,都食人间五谷,谁又不是庸人呢?自视清高,难不成是喝花露水长大的?事实啊,有可能有作品不够优秀不够文艺的原因,但多的或许是想来这里开店的老板不够通情达理,也或许是那些个文人墨客最不愿沾边的——租金给的不满意呢?”

    还真是书中那句话——非是局中人,莫论是与非。

    但是后来的后来,梧桐巷还真的出现了唯一一家摄影工作室,还起了个梦幻的名字叫做“星迹”。一处僻静的小院、一幢三层的小房子,房子装修的是那种复古风格,围墙上挂着一个木头牌子,上面刻着《星迹摄影工作室》。

    施诗是在大三的时候,第一次看到这家摄影工作室,那时就在心里暗暗赞叹,这家工作室的老板真有本事,当然这是后话了。

    因为施诗的耐心和温柔,很会和小孩子相处,而且小孩子也是喜欢漂亮姐姐,所以施诗很受大家的喜欢,总是“姐姐”、“姐姐”的叫着,甚至还有小朋友一脸天真的说“姐姐等我长大了要娶你做老婆”。

    虽然知道小孩子童言无忌,但是每每这个时候,施诗还是有几分不知所措地尴尬。

    而画室的老板是个六十多岁的老爷爷,头发花白,总是一副乐呵呵的模样,遇到什么事都不急不恼,更是添了几分慈祥,许是阅历不浅,周身给人一种儒雅的感觉。退休之后闲来无事就办了个画室,自己就在这里教几个小朋友写字,又聘请了几个老师教画画,小朋友不多,基本都是朋友相互介绍,因此“栀子香”里也常常会有那些小朋友的家长凑在一起,闲聊品茶。

    画室的老板黄孝很喜欢施诗的沉稳和处事不惊,在如今这样快节奏的社会里,年轻人能沉下心做自己想做的事,难能可贵。就特许施诗有空的时候可以来这里画画,还给了施诗一间房间,以便她不被人打扰,施诗也总是亲昵地叫画室的老板“黄爷爷”。

    今天画室的人不多,施诗和“黄爷爷”打了招呼就去了自己的小房间,也乐得轻松自在。

    房间不大,被施诗打扫的十分干净,还飘着淡淡的檀香味。为了显得不那么单调,还在窗台上特地放了几盆绿植。

    微风卷起了白色的窗帘,也露出了窗外白的晃眼的景色。偶尔有人从“栀子香”门前经过,踩着雪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倒是格外地清脆。

    提起笔,施诗突然想起那天在南湖边的那个少年,一个一身黑色的少年,还有他脸上那个黑鹰一般的面具,面具下是炯炯有神的双眼,高挺的鼻梁,还有薄薄的唇,带着明亮而灿烂的笑容,说着“找一人,生同枕,死共寝。”

    好像那一幕给了施诗灵感,她放下手中的小画笔,换上了羊毛板刷,蘸上黑色的颜料,大笔一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