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六十三章:心经

    在染坊做了条扎染的围裙后,杜沅就回了医学院。

    一身儿靛青色裙衫的她,斜挎着祖母缝制的书袋,和门房打过招呼,就径自进去了

    医学院的药圃依山而建,不说侍弄种植草药,单说这学院里头住着的百十号人,用水就是个不小的需求。现打的这口井,还不够人用,要侍弄药地,就得想别的法子。一车车运水又未免过于麻烦,想起孵化鸡仔时用到过的工具,杜沅参照着这法子,用竹竿自制了许多大小渴乌,用来汲井水河水。医学院用水也就不需再费人工挑了,只用渴乌引水进水缸里。

    杜沅沿着这渴乌架子一路往里,十几个姜黄学衫的小娘子,弓腰半蹲着在侍弄药草。走近和表姐紫芝打过招呼,就往里去继续转了

    这医学院可比书院更有仪式感,学子进学皆着学装,杜沅照着后世的法子,简单设计了「校服」,毕竟学院分大夫和医女—/医僮两个方向,所谓医女可以理解为护士,有制丸药,煎药,草药种植等中医基础课程,所学颇繁杂细致,学时三年。在此基础上通关结业的学子,有意愿的可以进修大夫课程。学习诊脉开方等高阶课程,学时两年。这都是压缩过后的课程,不说能面面俱到,但求应教应会,医学院目前还是侧重基础医学,希望能填补这部分市场空白,为大宋医疗输送人力。有大夫也质疑过,医学院医学院,不培养大夫医生怎么叫医学院?秦山长说,在三年高压学习里头能脱颖而出的,就是进阶课程的好苗子,医生这门职业,学无止境。忍不住孤独受不住寂寞,对医生没有热爱的人,是学不好的。他倒也不强求医学院能出多少杏林圣手,只想给大宋药堂医馆,每家儿都输送培养上两三个医女医僮,就于愿足矣。

    杜沅正好在门外,听到里头秦山长和许承年大夫的对话。是啊,批量培养大夫何其艰难,还是不要好高骛远的好,先建立完整的医学院制度,假以时日,医学院会更科学合规的。届时,市场产生需求,还怕培养不出合格优秀的大夫?

    不过,有一说一,这会儿的外科手术,从「圣惠方」「千金要方」和「扁鹊心书」这些典籍里头,杜沅能看到的是,外科手术麻醉术适用度已是历朝之最了。也用于痔疮手术,剔除咽喉异物和治疗疣这些,但,以能翻阅到的图纸看,这会儿人们对人体的掌握,嗯,还不够细致全面。

    中国人自古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医家难有解剖实体的机会,也鲜有医家敢为人先,种种原因之下,形成了这种局面。也是,目前怎么看,也不具备无菌外科条件,但,对人体构造的了解可以更精细些,这样,也能补前任著述之不足,能更好地找到病灶,对症下药啊

    这是,这要怎么搞?

    就她这半吊子水平,对不起,真经不起推敲,还是别对自己记忆过于自信,误人子弟了

    仵作?这好歹是法医来的,靠谱!

    杜沅叩门进去,见礼后,和秦山长说起下月请他回书院参加结业礼的事

    先他孙儿秦广白还在书院那边读书,和杜衡混在一起,跟着笃行班上课之余,就一心扑在了蔬菜种植上头,他对种植业有无限热情。之前给几家同窗分剩下的菜种,杜沅都给种在了书院学地里头,广白噪接手过去照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