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六十一章 朱铨的正方辩词

    见这做一期外援就走的朱铨还这么的主动,比起一旁的许如吉要积极的太多太多,肖肖不由的对朱铨大为改观起来。

    像这样一不抢功,二不显摆,三不抱怨的队员,相信到哪一队,哪一队的实力就会有质的飞跃吧!

    因为他能够像一个润滑剂一样,将有他在的队内矛盾给消除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团队协作起来。

    失败常常来自于内部,辩论时这一现象出现的更加频繁。

    很多时候,遇到一个猪队友说错了话,给了对方一个把柄的话,那么后来的辩论就只能是不停的解释着‘说错的话’。

    因此,在辩论之前的准备会上,所有辩手必须要说出自己的想要说的话,并且在同伴的帮助下寻找到漏洞,从而再查漏补缺。

    可是,原本以为是辩论界大神的许如吉在刚刚的‘头脑风暴’中并没有能够提出一些较为新颖的观点,味同嚼蜡似得生搬硬套一些经不起推敲的观点,发挥的状态让人大失所望。

    跟积极参与,发挥出色的朱铨比起来,那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闭上眼睛想了想,朱铨正声道:“这个题,问的是当艺术馆着火了,你救什么,给出了两种选择,一是救画,二是救猫。它着重问的是‘救’这个动作,对不对?可是当我们设身处地的实际选择的时候,我们选择的是‘我能够割舍掉什么’。”

    朱铨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声音不仅不徐、不紧不慢、不慌不张,没有在刚刚进行反方一辩时那样的轻松活泼的语气,但是更加能够将在准备间的人代入到自己所说的情景里面。

    这个在辩论界的术语叫做“共情感”。

    也就是说,将观众的情绪代入到己方的观点中,让他们不动摇,深深的相信着自己的观点,并坚定不移的支持自己,拒绝接受来自对方的信息输入。

    如果更加的牛叉一些,那就是让评委也产生这样的共情感。

    甚至于更厉害一些的辩手,能够让对方的辩手产生一种无地自容的愧疚感,愿意直接高举白旗、缴械投降。

    对于朱铨来说,有着‘感同身受’这一主持技能,在辩论当中无疑是‘王炸’般的存在,能够用自己的说话时的语言、语气、语态,连同动作、眼神等综合起来,让众人不由自主的被吸引过来。

    朱铨是《奇葩说》这个节目的忠实观众,所以他总结出了《奇葩说》的三大辩论技巧,也是三个最具代表性的辩手常用的套路。

    第一个是黄中执最擅长的“巧换背景”,常见的句式是“我说的不是...而是...”。

    这也是刚刚朱铨在假装自己是正方立场上时所用的套路,将“选择救哪个”换成“哪个最难以割舍”。

    可不要小看了这个小小的词语转变,华国的文字博大精深,同样的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当中还有不同的意思呢,更不要说这是不同的词语了。

    “选择救谁”,那带有的情感是要更多的考虑自己,也就是说考虑的是自我,以‘我’的主观感觉为主。

    那这样一来,假若我喜欢猫,那是不是就会不假思索的选择了救“猫”了?

    但是,假若换一层皮呢?

    将它换成“选择割舍谁”,那考虑的出发点就不再只是自己一个人,而是以更多人的观点来进行考虑。

    那相应的,就瓦解了那部分“选择救猫”的人选择,在道德、大义的高地上对依旧‘选择救猫’的人进行口诛笔伐。

    这就是换背景,套了层皮的作用。

    “当我选择割舍,割舍这只猫的时候,我割舍的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我割舍的是它的哀嚎,我割舍的是可能对它主人的一点愧疚之情。”

    朱铨顿了顿,继续说道:“而当我选择割舍这幅画的时候,我在割舍掉什么呢?”

    现在,朱铨用的是第二种套路,也是詹云青最为擅长的,站在人类的角度上,假设辩题成立,带来的对全人类的影响,从制度层面说问题。

    换句话说,占领道德的高地迫使你无法反对她的观点。

    朱铨看了一眼在场的选手们,缓缓地不夹杂感情的说道:

    “我在割舍一个作者已死的人留下的一幅可能是酒后的涂鸦吗?”

    “我在割舍一张薄薄的纸上一点点的油菜吗?”

    “当我站在这个火场之中,放眼望去,我的周围是空无一人的,所以我是在孤身一人的在救这幅画。可是我站在这幅画的面前,在时间历史的这条轴线上,我并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