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42章 全是前世

    前世。

    先帝猝亡,李恒登基日浅,推行新政屡次受挫。

    吐蕃、契丹、回鹘、北凉使者奉国书入朝,言辞傲慢无礼,称先帝是兄,李恒为侄,北凉更是声称北凉大军业已盘踞于祁连山下,欲入沙州祭奠先帝,公然向李恒讨要城池。

    靖安侯沈承志怒发冲冠,当庭奏请朝廷出兵,他愿意率一万兵马即刻奔赴沙州,驱赶北凉大军。

    先帝旧臣和以萧氏为首的世家立刻出列,严词反对。

    以张鸿为首的新帝宠臣附和沈承志,并一个个主动请战。

    其他大臣,如姚宰相、崔季鸣,看似摇摆不定,不反对李恒出兵,实则暗讽张鸿急功近利,鼠目寸光,一心只想着挣军功。

    最终李恒只能向旧臣妥协。

    他心里明白,若他执意要出兵,凑齐一万兵马不是难事,但是一万兵马的粮草怎么筹措,各路大军如何行军,塞外苦寒,士兵不能缺少棉衣……桩桩件件,每一个关卡都需要各部诸曹配合。上下不能齐心,沈承志还没有踏出皇城,就已经输了。

    张鸿几人愤愤不平,但是也理解李恒的难处,放下出兵之事,建议他举行田猎,召集整顿禁军,检阅武力,树立新君权威,也可以威慑周边蠢蠢欲动的政权。

    于是,元康二年仲冬,皇帝李恒狩于北郊。

    天子冬狩属于军礼中的大田之礼,文武百官、宗室豪贵簇拥着皇帝,禁军护卫随从,各色仪仗列阵,数千人浩浩荡荡,驰骋田猎,近万骑席卷,场面盛大壮观。

    皇后谢蝉和后妃也出席了田猎仪式,伴驾冬狩。

    劲风凛冽,弓颤弦鸣。

    一只只矫健的苍鹰、灰隼、白雕振翅飞向高空,盘旋于云霄,灰钩黄喙的鹞子嘶叫着扑进山林,一只接一只凶猛敏捷的猎犬、猞猁被放出,穿梭于林间,嗅闻猎物。

    山林震动,群鸟惊飞。

    李恒身穿金纹玄色窄袖猎装,手挽长弓,经过凤驾时,勒马停下,探过身,手中长弓挑起马车帘子。

    车厢里,谢蝉正和女官说话。

    天气严寒,天穹灰蒙,看着像是要下雪,冷飕飕的,但是难得能出宫走走,她心情不错。

    李恒见她裹着一件大红狐皮斗篷,鬓发如漆,风姿绰绰,不知道和女官谈到什么,杏眸微弯,眼波如春水,像是在对自己笑,脸上神色不自觉也放软了,凤目凝视她,道:“听张鸿说京中流行关扑,今天田猎,朕便效仿那些贩夫,设下彩头,奖励获胜者,请皇后赏赐彩头。”

    他心思深沉,平时阴郁而不苟言笑,登基后忙于朝政,帝王威严日隆,更是喜怒难测,此刻鲜衣怒马,说话间眉眼温和,竟流露出些少年人的缱绻之态,柔情似有若无。

    霎时,四周安静下来。

    妃嫔们暗自惊诧,目光都不约而同地落在谢蝉身上。

    谢蝉淡淡地瞥一眼李恒,转眸看女官,女官取出早就备好的用来赏赐官员的宝匣。

    李恒一笑,剑眉微扬,“不必拿出来,是朕的了。皇后先替朕收着。”

    张鸿几人一阵哄笑,“圣上太小瞧我们了,今天这彩头未必是圣上的!”

    李恒笑而不语,扬了扬手中长弓,拨马转身,策马驰进密林,玄袍飞扬。

    他弓马娴熟,张鸿那帮人哇哇大叫着追上去,还是被落在后面。

    车队后忽然传来一阵议论声,贵妃姚玉娘骑着一匹红马,在亲卫的前呼后拥下追着李恒过去了,完全不把皇后谢蝉放在眼里。

    其他妃嫔见状,心里发酸,找谢蝉抱怨:“娘娘,您还没吭声呢,姚贵妃就擅自去找圣上了,她实在无礼狂妄!”

    谢蝉一笑,“你们想骑马的也都去吧,好不容易出宫一次,别讲那些规矩了。”

    妃嫔们喜出望外,笑着行礼:“多谢娘娘!”

    沈婕妤兴高采烈地换上猎装,问谢蝉要不要一起去,谢蝉摇摇头。

    她不会骑马。

    小时候没有人教她,长大了没空闲学。住在深宫,也没必要学了。

    “娘娘,竹鹧鸪的羽毛最好看了,我叫侍卫给娘娘猎几只竹鹧鸪!”

    “还是猎兔子吧,我们夜里架起篝火,烤兔肉吃给娘娘吃,兔子肉嫩,竹鹧鸪的肉太柴了。”

    妃嫔们都是世家出身,大多会骑马,说笑着行远了。

    凤驾停在一处背风的缓坡前。

    谢蝉一手托腮,凝望车窗外壮丽的山色。

    车驾两旁里三层、外三层,身着铁甲的金吾卫、羽林卫静静戍守,各色旗帜迎风舒展,风吹猎猎,肃穆森严。

    狩猎后要宴饮庆祝,山坡下,官员骑马来回奔忙,指挥士兵安营扎帐,搭建高台,洒扫场地,设立篝火。

    女官看着那群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官员,突然冷哼一声,“娘娘,您看,谢侍郎。”

    谢蝉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去。

    几个官员站在草地上,其中一人身影格外挺拔,绯红官袍,肩背笔直,手中执了一卷名册,一边和其他人交谈,一边飞快浏览名册,偶尔转头,吩咐在旁边等待指示的下属,寒冬的日光在他侧脸上镀了一层薄薄的清冷的光晕。

    谢嘉琅也在此次伴驾冬狩的行列之中。

    李恒健壮硬朗,擅骑射,好狩猎,最信任的臣子皆是勇武之辈,今天青年官员不论弓马如何,都争先恐后地参与围猎,盼着能博得李恒的赏识,谢嘉琅被点名伴驾,却无意去争风头,礼部正好缺人,请他协助筹备宴饮。

    女官道:“娘娘,唐州谢知府的案子是谢侍郎主审。”

    谢蝉漫不经心地嗯一声。

    唐州谢知府出自谢氏,他纵容族人夺人祖产,还包庇打死苦主的族侄,当地官员不敢过问。苦主的儿子一路乞讨进京,敲响喊冤鼓,衙署一听见他状告的是皇后族人,纷纷摇头,不敢沾手。

    后来这案子谢嘉琅接了。

    结果可想而知,谢知府丢了官帽,谢氏丢了颜面。

    谢尚书大怒,尚书夫人入宫,求谢蝉出手,把谢侍郎这块硬骨头赶出京师。

    世人看来,谢嘉琅前几次仕途受挫全都是拜谢蝉所赐,只要她吹吹枕头风,李恒就会打发走谢嘉琅。

    谢蝉没有理会尚书夫人。

    她不想被谢氏利用,早就在暗暗摆脱谢氏的控制,而且谢嘉琅没有做错什么。

    谢蝉父亲是家中嫡子,祖产丰厚。父母双亡时,她尚在襁褓之中,叔伯要仆妇把她送回乡下,三年后,叔伯瓜分完她父亲留下的产业,才把她接回京中。

    她望着寒风中长身玉立的谢嘉琅,忍不住想,要是当时有谢嘉琅这样正直的官员为自己主持公道,少时的她肯定不用过得那么艰苦。

    女官小声问:“娘娘,谢侍郎是不是故意针对您?”

    谢蝉摇头。

    宫宴那晚之后,她惊疑不定,一时觉得谢嘉琅不会告发自己,一时又怀疑自己太过天真,谢嘉琅不会这么好心,后来再在勤政殿遇见谢嘉琅,她不免留意他,他却看都没看她一眼,仿佛那夜当面警告她好自为之的事从未发生过。

    一晃眼,几个月过去了。

    现在谢蝉可以确定,谢嘉琅确实品性刚直,没有要报复自己的打算。

    远处,谢嘉琅和官员们商议宴饮上军中将领敬酒的次序,皇后身边的宫人来往传递回话,看见谢嘉琅时,都皱起眉头,眼神带着敌意。

    众人察觉到了,彼此交换眼神。

    唯独谢嘉琅一人手执纸笔,专注地书写拟定的名单,心无旁骛。

    薄暮时分,李恒一行人尽性而归,马鞍旁挂满山鸡野兔不算,专门空出几匹马堆猎物。

    李恒还猎到一头强壮的花鹿。

    谢蝉走下马车,率众妃嫔站在帐篷前迎接他,远远的便看到,他身前有女子发饰的珠光在闪烁。

    姚贵妃坐在他前面,和他共乘一骑。

    所有人惊愕地屏住呼吸,下意识看向谢蝉。

    或同情,或不忿,或嘲讽,或盼着看她动怒。

    谢蝉脸上淡淡的,既没有恼怒,也没有失落,含笑命人端来酒盏,恭贺李恒满载而归。

    官员清点每个人的猎物,获胜者自然是李恒。

    文武百官跪倒在地,山呼万岁,士兵高呼,齐颂陛下英武,年轻的皇帝以他的勇武矫健赢得禁军真心的拥戴。

    一片震耳欲聋的称颂声中,李恒屹立在高台之上,俯视台下众臣,脸上看不出喜怒。

    谢蝉心道,难怪出发前李恒对今天的彩头势在必得,他要立威。

    宴饮上觥筹交错,其乐融融。

    妃嫔们纵情玩了一天,神清气爽,要宫女剥兔子烤肉,巴巴地端到谢蝉跟前,请她品尝。

    谢蝉洗了手,每个人端过来的烤肉都撕下一块尝一口。

    妃嫔们围在她身边,这个扯她的袖子,那个摇她的胳膊,非要她品评谁的最好吃。

    一群人笑成一团,李恒的声音忽然在谢蝉耳畔响起:“皇后在吃什么好吃的?”

    谢蝉没理他。

    妃嫔们对望几眼,不敢吭声。

    李恒俯身,直接攥住谢蝉宽袖间露出来的手腕,扣紧,低头,咬走她刚刚拈起的一块烤肉。

    谢蝉双眉略蹙,轻轻挣一下,要收回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