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38章 齐国来人

    因为有杜毅做帮手,短短一个月,宫内公子公主有一个算一个全都利落的改了姓氏。

    这中间虽然有一点公子被人折辱的消息传过来。

    但前朝对大王的家务事并不太上心,没激得起多少波澜。

    历代大王登基都会先清扫自己的兄弟,好一点的赏个城池囚禁,差一点的驱逐,半路丢了性命也是常有的事。

    甚至还有人上朝建议“大王”把人都杀了,这么说的这个人虽然被朝臣怒斥,但还是老神在在,“这不是一劳永逸嘛。”

    因为阿豚现在还有点怕生,坐在王位上时常哭闹,所以在他习惯前朝臣都是准时点卯,奏折送到徐智清这里。

    说一劳永逸的这个人姓许,许家嫡脉第七子,名字不太清楚,因为大家都是混着叫许七郎还有他的号,他号容人。

    这号倒是取得促狭,跟许七郎的行事风格完全南辕北辙。

    桃邑的政治生态其实已经逐渐稳定下来了。

    田昉在外面应付人收礼物,沈昌平就进宫帮忙处理奏折,朝臣想缓着来试探她的态度,徐智清也不着急,无论有没有名分加冕,奏折都被阿豚老师主动送到石头殿,他们心里其实也明白她是郑国实际的掌控者了。

    朝臣们跟她争的无非就是太后会不会垂帘听政。

    历史上倒是有那么一位垂帘听政的太后,——华母。

    然后华母那一届的大臣都被史官骂惨了,说他们毫无节义之气,堂堂男子汉大丈夫竟然对着一个乱命的女人低头,可耻、可叹!

    按史官说:你们就应该训斥她!责骂她!让她羞愧退位!

    但谁都知道史官就是马后炮,就连这段历史都是华母死后他才敢写出来的,更别提谁能跟华母对着干了。

    让一个能杀大王、兄弟又是大将军的女人自责羞愧?想什么呢。

    郑国的世家要是有办法,郑王根本就不会死。

    徐智清都想:郑王死的那一天,封城封宫的那么大动作,他们能一点都不知道?

    他们肯定知道,但因为郑王收拾世家把他们得罪的太狠,他们私心里其实也是想换一个大王的。

    他们也期待着新大王会改变之前对世家的态度。

    不过不可能,抛开立场来看,徐智清很赞成也很欣赏郑王的手段,能让一个国家发展的最好道路就是集权,当然对她来讲还有一个附加意义,权力集中后,她会更安全。

    阿豚不是她亲生的孩子,就算是亲生的,历史上垂帘听政的太后有哪个有好下场呢?

    就在这个世界,在儿子成年后,华母都不止一次遭受过刺杀。

    所以哪怕现在走怀柔政策安抚这些世家,到了最后她也只会是郑王政-治遗产的继承者。

    对郑国世家来说,他们面临的情况更糟一点,母强子弱,且西太后浑事不知,对大王毫无裨益,他们都害怕徐智清掌权后又想走到人前,把郑国仅剩的这个独苗苗大王也杀了。

    但杀了……他们也没办法啊。

    桃邑外面的五万大兵可还没走呢。

    世家中以许七郎为首的青年子弟曾去附近看过这些士兵,膘肥马壮,提着刀就能上阵,将官虽然玩乐时也嘻嘻哈哈的,但杀起人来可毫不手软。

    这是许七郎的投名状。

    沈昌平问:“此人可用?”

    徐智清:“不妨一试。”她手里的人还是太少了,有人投过来她就愿意用,反正有军队驻扎在这里,他们也闹不出什么大乱子。

    新王登基后不久,郑国朝宋、齐两国递送国书。

    宋国是送了一车又一车的礼物。

    齐国那边,五公子徐瑛竟然带着人亲自过来了!

    沈昌平听到这个消息特别高兴,他师从于徐晋鹏,几乎是在徐家泡着长大的,徐瑛对他来说既像兄弟又是值得追随的公子。

    但田昉却不是很开心。

    他想起公主车队出发前一夜,沈昌平敲门传五公子口谕,即使隔着这么久,他也清楚记得这个人的口吻,带着点杀气还有一点漫不经心。

    徐瑛问:“田氏还存着光复田齐的美梦吗?”

    怎么不想啊。

    田家人从被赶出雍丘的那一刻起,无时不刻都想回到自己的故乡。

    但前有徐鸿云,后有徐晋鹏,乃至新一代的徐瑛……天不佑田氏啊。

    徐氏祖宗徐鸿云是田氏大王的臣子。

    他们这一族即使成了无冕之王,对田氏还是十分优容,有多少真心又有多少装出来给别人看的大方,时间长了其实都分不清楚了。

    齐郑和亲前还特意把出身最好的公主放到田家教养,这样要是还看不出徐氏的意思,田壁这个家主也不用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