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三十四章 取消假期

    一连两周,罗凡每天都是早出晚归,马车货郎这事,越做越顺手,基本上把椒州府下设的椒山、貂岭、澌泉、尖山、岩渊等五县走了一圈,李蜻蜓在家做账,罗记库存的货物早就销售一空,铁制品等物,一部分从营州走海路船运,一部分靠椒州生产。

    首先生产物资保证了各家各户都有,然后是气死风灯、菜刀、剪刀、铁锅等生活用品。椒州知府衙门里面,有户籍档案,椒州辖区的总人数在两万多一点,档案记录还是很准确的,跟罗凡走访串户暗中核对,基本上一致。渤海国这些年没有战乱,人口普查靠这些数据,大致上没有问题。

    依靠户籍和人口数量,罗凡可以推算出椒州所需各种生活物品的需求总量,当然,配合田地数量,还可以计算出生产总量,数据分析很管用,毕竟这是科学,属于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

    倘若一定不准的话,那只能说明有猫腻,这四个海中,必定有一个海属于怪胎。就在罗凡暗自高兴,为秋播椒州民众不在为农具发愁时,距离胶州府最近但也最靠近新罗的椒山县和几个村的村民,主动上门求购罗记的货物,有几个村民还付清了尾款。罗凡暗地里跟随一查,原来新罗国有人在提高价格收购或者求购这些生产物资,一些村民发现中间有了差价,于是把自家刚买的,卖给了新罗人,然后带着新罗人给的铜钱,前往府城重复购买。尤其像铁楸和铁犁,毕竟,一个天空下,不管渤海国还是新罗国,农户都是在这个时节开始播种农作物,促使农具成了这时的季节性紧俏物品。

    明白货物总量跟人口需求总量上的偏差问题所在,罗凡对付清尾款的村民,提高了一个信用等级,按照他们要求仍然采用信用消费和分期付款的方式供应商品,并且在价格上给予优惠,保证他们在同新罗的交易中换取更大的利润。同时,如果下次组团一起前来购买,价格上将会更加进一步的降低。罗凡采用这种方式,无非是想潜移默化的培养这些有可能成为商人的那种抱团意识。大陆没有大商人,大企业家,除了政府打压之外,另外一个也与汉商自身彼此间的不合作有关系。

    同行是冤家,千年都如此。

    而那种没付清尾款,却仍然想靠信用玩空手道的村民,被罗记拒之门外,除非他们把尾款还清,否则将不能再次在罗记购物。

    椒山与新罗交易,严格意义上说,已经属于外贸。此时没有关税一说,唐朝边市隐约有关税的最初影子,即抽成,两国往来间的达成的成功交易,按照数额,市场管理人员要抽取二到三成,还可以不上交。肥差啊,把这事干的最有能耐的是安禄山,他不但干的时间长,还干的有活力,每天不断的抽成,抽啊抽的,待资金,人脉都有时,借外面一部分兵,自己养了一部分兵,被窝一翻,下床便反了唐。

    这种低级税务工作者干的事情,扔给谁,谁都会抽风,倘若心里没有个小心思,这生活还怎么能过的下去。

    世界贸易组织,就对关税本身,也是建议降低或者取消。作为贸易通商中的拦路虎,它起的作用无非就是抽取部分利润归统治阶级所有,或者人为提高关税税率,从而保护国内某个行业不受外来商品的冲击,从这点上讲,某个进口商品的关税越高,则越表示这个国家国内这个行业的低能,关税壁垒越严重,表示这个国家市场经济越不发达。

    没关税,或者零关税,拆哪国发明一个词,叫走私,这其实是好事,利民的事情啊。但政府不愿意,不利他的事情,他坚决不同意,这已经不是钱的问题,这关系到面子,连小区物业进出个车辆,都要收费3元,这进出个货物,不收个五毛钱,那会让政府情何以堪啊。反正不管怎么着,先把走私定义为祸国殃民。然后把走私的该抓抓,该杀杀,干的很不要脸。

    政府是政府,国家是国家,难道说政府没了,中国就不存在了么?

    但政府喜欢玩代表。代表国家,代表妈妈。

    德性。

    罗凡不设关税,让他们自由贸易,这些东西不过是生活必需品和生产工具,有了这些,生产或者生活,相对没拥有之前,是个改善。更何况,这个时期的各国,都在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边境线驻扎的是军队而不是居民。幸亏新罗与椒州,山脉相连,在边境防护不严密的地方,总是会有村民或者山民通过山间羊肠小道相互往来。彼此间换个粮食,换个铁锅,约个会,谈个帅哥美女结个婚之类的,也没招谁惹谁,何必插上一脚非要收个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