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8023部队 第四十九章 赫图阿拉

    “既然这里提到了努尔哈赤为大清王朝遗留下来的宝藏,那我就从堪舆学上来跟你们分析一下道理,好让大伙对这件事多一分了解。”孔教授推了推眼眶上的眼镜,打开了话匣子。

    这事还要从清朝的发源地,古城赫图阿拉说起。一切的始末,终究是有着其自然的定数。

    几百年前,大清皇帝的一纸“不许汉人入足辽东”的禁令,就像是一份欲盖弥彰之猜想,于是,一个有关赫图阿拉与大清龙脉、宝藏库的传说,就在清廷内室、皇宫大院以及江湖上流传开了……

    而据史记载,努尔哈赤的曾祖父福满,当年建了六座城池,分别分给自己的六个儿子。

    其中福满的第四个儿子叫觉昌安,也就是努尔哈赤的祖父,分到的城池就是现在的赫图阿拉城。

    明朝嘉庆三十八年,努尔哈赤诞生于赫图阿拉。

    作为满族和清王朝的龙兴之地,赫图阿拉,是大清历代帝王心中的不可替代之圣地,龙脉之所在。

    所以随着清王朝的兴盛、发达,而日渐被尊崇和重视,不仅在此设府设厅,还派兵驻守。

    清太宗皇太极更是尊赫图阿拉为“天眷兴京”,清王朝鼎盛北京后,顺治皇帝又封赫图阿拉为“创业之地”而敕建保护。

    “赫图阿拉”是满语,汉意为“横冈”,即平顶的山冈。其建筑为一城一郭式,是为内外城式,城垣由土、石、木杂筑而成。

    内城的东西距离长五百五十一米,南北宽五百一十二米,占地二十多万平方米,内城墙周长两千多米。主要建有汗宫大衙门也就是俗称的金銮殿,正白旗衙门、汗王井、关帝庙、满族民居、塔克世故居、八旗衙门、协领衙门、文庙、昭忠祠、刘公祠、启运书院、城隍庙等一批建筑。

    外城的东西距离长一千三百多米,南北宽一千多米米,占地约一百五十多万平方米,外城墙周长五千多米米。主要遗址有驸马府、铠甲制造场、弧矢制造场、仓廒区等。外城外(建有显佑宫、地藏寺等古建筑群,东南有堂子,西北有点将台与校军场等遗址。

    汗宫大衙门,又称金鸾殿,尊号台,外形呈八角形,重檐攒尖式建筑。是赫图阿拉的心脏所在,位于古城北侧的高冈上。

    走进大殿,正中央是努尔哈赤当年登基称汗的宝座,宝座前是努尔哈赤批阅奏折的龙书案,在龙书案的东西两侧有鹤衔莲花蜡台、熏炉和香亭。宝座左右两侧摆放着八旗。

    万历四十三年十一月,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把满族原有的黄、白、红、黑四旗中的黑旗改为蓝旗,并增加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共八旗。

    此年的正月初一,五十有八岁且手握“八旗”的努尔哈赤,雄心勃勃的在赫图阿拉汗宫大衙门内“黄衣称朕”,自称为汗,大金国因此而生。

    八旗组织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容生产、政权、军事为一体,平时为民战时为兵。

    当时努尔哈赤是八旗的最高统帅,独自统领正黄、镶黄两黄旗,而皇太极是正白旗旗。后来正黄、镶黄、正白就变为上三旗,在八旗中地位相对来讲高一些。

    八旗又可为左翼和右翼。

    左翼是正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右翼指镶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

    按五行相生相克排列,两黄旗位于正北,取土克水;两白旗位于正东,取金克木;两红旗位于西,取火克金;两蓝旗位于南,取水克火之意。

    八旗的位置是不能颠倒的,当年努尔哈赤就是坐在此城发号施令,接受贝勒大臣朝拜,也制定了一系列适国情、顺民意的政策,为以后进军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此一个崭新的、宏伟的清王朝的第一都城——赫图阿拉便依天耸立在关东的大地上,同时一个进兵中原,一统天下的霸念在努尔哈赤脑海中酝酿而成了。

    与汗宫大衙门相邻的是汗王寝宫,共分四间建筑。东一间是努尔哈赤与心爱的大妃阿巴亥住的寝室,设南、北二个的圈炕,中二间是汗王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西间是努尔哈赤十六个嫔妃合住的地方。

    据史料记载,汗王和大妃冬天睡在南炕,夏天睡在北炕,对面炕摆有炕桌、火盆是汗王吸烟品茶的地方,西间有南、北、西三面相连的万字炕,满语称它为突瓦,它有两个作用,一方面可以解决坐卧起居问题,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炕面散热来取暖。可谓一举二得,实用而方便。但十六个个嫔妃合住一个房间,细想起来却感觉有些蹊跷而不可思议。

    关于这种万字炕还有一个讲究:当您去一个满族人家的时候,您千万要记住一点,您可以坐在北炕,也可以坐在南炕,但千万不能坐西边的小炕,因为满族人是一般都是在西边供奉祖宗神位,为了表示尊敬不能摆放任何杂物,而且任何人都不能坐。西墙上的黄布叫黄幔,下面就是神龛。

    当时的家祭分朝祭和夕祭,朝祭时里面挂关公的画像,满族人视关公为保护神,夕祭时里面挂“佛托”妈妈的神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