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10、 经纬之外须涉群书

    原文

    俗间儒士,不涉群书,经纬之外,义疏而已。吾初入邺,与博陵崔文彦交游,尝说王粲集中难郑玄尚书事。崔转为诸儒道之,始将发口,悬见排蹙,云:“文集只有诗赋铭诔,岂当论经书事乎?且先儒之中,未闻有王粲也。”崔笑而退,竟不以粲集示之。魏收之在议曹,与诸博士议宗庙事,引据汉书,博士笑曰:“未闻汉书得证经术。”收便忿怒,都不复言,取韦玄成传,掷之而起。博士一夜共披寻之,达明,乃来谢曰:“不谓玄成如此学也。”

    ——颜之推《颜氏家训》

    白话

    儒生不博览群书,除了研读经书、纬书以外,只看注解儒家经术的著作。我刚到邺下的时候,和博陵的雀文彦交往游学,曾提到王粲的文集里有驳难郑玄所注《尚书》的地方。崔文彦转向儒生们讲述这个问题,才开口,就被排斥,说:“文集里只有诗、赋、铭、诔,难道会有讲论经书的问题吗?何况在先儒之中,没听说有个王粲。”崔文彦含笑而退,没把王粲的文集给他们看。魏收在议曹的时候,和几位博士议论宗庙的事,他引汉书》作论据,博士们笑道:“没有听说《汉书》可以用来论证经学。”魏收很生气,不再继续说。拿出《韦玄成传》丢在他们面前站起来就离开了。博士们一通宵把《韦玄成传》一起翻阅寻找,到了天亮,前来向魏收致歉道:“原来不知道韦玄成还有这样的学问啊!”

    家训史话

    南岐位于四川省一个山谷里。由于交通不便,这里消息也闭塞,人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近乎封闭生活,对外界的认知非常少。

    由于水质不好,凡是吃南岐水的人久而久之都要患一种颈瘤病,就是人颈项上都长出很大的肿瘤,脖子显得很粗。所不同的就是年长的人长得大一点,年轻的人长得小一点而已。

    长年厮守在同一个山沟里,彼此又都患同一种病,习惯成自然,因此,彼此间粗脖也就见怪不怪,他们都认为人本来就是这样子的。

    有一天,很偶然地来了一个外地人,这之前几乎没有人来过南岐。结果,他一进寨子,便被人们围了起来,南岐人感到好奇,他们看惯了粗脖子的人,来了一个脖子不粗的人把他们吓住了。他们惊异地打量着这个外地人的脖子,半晌说不出话来,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后来一位妇女嗤笑着说:“他的脖子,有多瘦!真难看,太难看了。”她这一说,其他人也开始指指点点,嘲笑着这个外地人。

    外地人无端受到嘲笑,感到纳闷,他知道南岐人都患了颈瘤病。于是,他耐心地对南岐人说:“你们不要笑了,该笑的是你们自己。你们脖子上的大包不是天生的,是一种病,叫做颈瘤病!”

    “什么?”南岐人听他这么一说,笑得更起劲了,“病?我们的脖子粗是病?难道病是人人都有的吗?”有的南岐人有了怒意。

    “是的,确实是病,我怎么会骗你们呢?正常人的脖子是不会这么粗的,就像我的脖子。”外地人摸着自己的脖颈耐心地解释着。

    “你才不正常呢。”一个南岐人终于忍不住了。他说:“你看看,你看看。”边说边把身边的人一个一个往外地人眼前拉,“这都是粗脖,没有一个像你那样细脖的,就连孩子也不例外。”说着又把一个长颈瘤的小孩拉到前面。“你说,到底是谁不正常呢,是你一个人,还是我们大家!”这个南岐人说得慷慨激昂,似乎有理有据。“只有你脖子细,有毛病的是你!”周围的人都随声附和。外地人哭笑不得,只得再一次地说:“相信我。你们确实是患了颈瘤病。你们不去查找患病的原因,寻找良药加以治疗,反而认为我脖子细,这太可笑了。”南岐人看这个外地人气急交加的样子,更加来了情绪,嘲笑、议论得更来劲了。

    一个妇女对外地人说,“我们乡里的人不论男女老少,个个都是这样的。我们祖祖辈辈也都是这样的人,从来没人说过我们不正常,更没有人说过我们得什么病。你不仅说我们有病,还要我们去摘掉瘤,太莫名其妙了。”其他人也随声附和。

    看着这些南岐人,这个外地人怎么解释也没用,无可奈何只得悻悻地离开这个地方。

    古训今鉴

    颜之推这则家训说的是儒生在经学之外须博览群书,何况“博学于文”本来就是孔子的话。儒生固守于儒家经典,就好像这南岐人一样了,固步自封,夜郎自大。局限于知识的一隅而放弃广博的海洋。

    博览群书于今天仍然有积极意义,专业之外,广泛涉猎,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见识,反过来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也是一种积极的促进。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博览群书也是陶冶性情,塑造人格的良好方式。

    m2.yqxs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