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十八章 陈岭南坐不住了

    26

    再来说说覃长弓。电器店开到第六家的时候,覃长弓再一次遭遇一个现实难题,那就是手下的人几乎都变成了人才,根本没有办法管理。

    发生这种事的DHS是上一年开的那次表彰大会。转过年,职工们猛然回过神来——出去做销售比待在厂里做工人挣的多得多,不但工资照发,每个月还有出差补贴,年底还有高额奖金,所有收入加起来最少也要比呆在厂里多好几倍。几乎所有职工都觉得自己也应该出去做销售,而且一定能比别人做得更好。而自己之所以还待在厂里,就是因为覃长弓不批。覃长弓这个混账王八蛋太专横霸道了,不但让周国强制定出各种条条框框的厂规来限制职工自由,而且处事不公,看谁顺眼就让他出去做销售发财,看谁不顺眼就把他留在厂里,好像电器厂是他一个人的。大家不敢当着覃长弓的面说,但背地里已经是怨言四起。为了表示抗议,带着情绪的职工要么消极怠工,要么破坏生产。工厂每个月都要接到几次各地的电器店打回来的电话,说收到的空调出了问题,看上去也不像是运输过程中损坏的,而是出厂的时候就存在质量问题,比如空调风扇少装一个叶片,或者电路板动了手脚,插上电源就报废。为此覃长弓专门成立了质量检测部,质量问题确实少了,但依旧存在,不可避免。如果问题在工厂的时候被发现,损失可以忽略不计。但空调到了电器店才发现问题,损失几乎不能承受,先不说万一把质量有问题的空调卖给客人会给自己的声誉造成损失,即使问题当场被发现,再把空调发回厂里,也需要支出一笔运输费用,这笔费用往往大大超过空调本身的利润。

    覃长弓开始意识到生产加自销的路子根本走不下去。职工情绪当然是其中之一,但不是关键,而且覃长弓凭着自己的铁血手腕也可以把它压制住。覃长弓真正焦虑的是人才储备严重不足。职工们个个觉得自己是人才,事实上他们都高看了自己一档,覃长弓知道他们大部分是庸庸碌碌之辈。电器店开到第六家的时候,人才供应其实就已经非常吃力了。工厂就二百来人,每开一家店就拨出去六七八九个,那么谁来生产?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招工来解决,那么,另一个问题又出来了,每次拨出去的六七八九个销售员是不是都是人才?覃长弓发现并不是,真正的人才其实凤毛麟角。覃长弓出了几趟差,去到各地的店里实地巡查了一圈,不但发现人才凤毛麟角,而且发现一个更残酷的事实,那就是有的店里个个是人才,而有的店里全军覆没。他们当初出发的时候信心满满斗志昂扬恨不得咬手指立军令状,上到战场马上就怂,完全打不开局面。伍德利是一个极优秀的管理者,带着一支精干的销售队伍在四川做得风生水起。可为了应对局面,覃长弓让他做了救火队长。伍德利在全国各地东奔西跑,大半年下来累得脱了相,可取得的战果却并不理想。原因很简单,一拖六,再厉害的人也吃不消。

    一家电器店能否做起来,说起来其实很简单,一个调度张弛有度的地区经理,加上一到两个能力出众的骨干销售员,再加上几个吃苦耐劳的销售,很容易就打开局面了。可偏偏有的店就是打不开局面,经理像销售,销售像经理,管理混乱不堪,矛盾纠纷不断。更头疼的问题是,业绩好的店,财务进出也清楚了然,业绩糟糕的,消耗也大,财务上也是一笔糊涂账,不但浪费明显,而且存在贪污,山高皇帝远,根本没法管。

    仅仅开了六家店就出现这么多问题,覃长弓意识到生产加自销这条路难以为继,必须做出重大调整。覃长开始考虑之前孙维季提的方案,那就是把销售权承包出去。让谁承包?显然不能承包给孙维季,她的地域已经足够大,肯定不能让她一家独大。覃长弓首先想到把这个发财的机会给内部职工。既然你们都认为自己是人才,事实也已经证明承包能发财,那你们承包好了,前提是先辞职。肯定不能让你端着铁饭碗出去发财,天底下没有这样的美事。工厂唯一的支持是可以先把空调赊给承包者,但承包者必须自组团队,自负盈亏,包括售后服务。开出的条件已经够优越了,结果却让覃长弓大跌眼镜,除了伍德利的四川团队以及少数几个职工有勇气辞职下海,其他人都舍不得丢下手里的铁饭碗。不过这已经够了,十几个人,每个人出去开一家店,一下子电器店的数量翻了倍,而财务支出却节约了一大笔,干好了双方都获利,没干好承包者承担损失,简直是天才般的创举。为了叫其他人把嘴闭上,覃长弓在职工大会上讲得很明白,机会已经给你们了,去还是留是你们自己选择的,既然你们没胆量走出这一步,那就干好你们的本职,再有情绪,直接开除,绝不姑息。

    伍德利和乔国切有情绪。两人有情绪不是不想辞职,而是覃长弓不允许他们辞职。肯定不能让他们辞职,工厂发展这么快,正是大量招揽人才的时候,怎么能让两个已经被实践检验过的人才跑掉,覃长弓还要把更重大的任务交给他们呢。伍德利倒很容易就做通了思想工作,他是副厂长,二把手,老党员,为了个人私利跑去下海,实在说不过去,另外他才四十出头,显然是将来接替覃长弓的第一人选。乔国切就不这么想得开了,在四川一年多,他是绝对的销售骨干,看到了自己的能力,又清楚知道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出去干一年比在工厂干一辈子赚的还多,这样的悬殊,无论如何都想不通。

    覃长弓说你即使辞职,我也不会把空调给你,你卖个鸡毛。

    乔国切说我不要你的空调,我出去卖鸡毛也能发财,你只要批准我辞职就行。

    覃长弓说我可以批准,但你老婆也必须跟你一起滚蛋。

    乔国切说可以,完全没问题。

    覃长弓说这我也不批。

    乔国切说你不批我也要走。

    覃长弓说你的档案在我手里,你走我就报警抓你。

    乔国切说覃长弓,你别欺人太甚。

    覃长弓说有胆量你试试。

    除了调整销售策略和招兵买马,工厂这一年更大的动作是扩建厂房,花巨资从日本引进了一条生产线。因为有市委的支持,工厂从银行贷了一千二百万。有了钱,干什么都顺手了。核心技术还没有能力攻破,那就暂时搁置。但简单的零配件能自己生产也大大压缩了成本。

    生产线投入使用,覃长弓才发现自己这些年被XG人讹成什么样。不干不知道,一干吓一跳,XG佬虽说同根同种,但做起生意来却完全不是东西,欺负大陆落后,几乎所有的零配件价格都翻倍,而且不是一倍两倍,是好几倍,稍微有点技术含量的甚至十几倍几十倍。而且你还必须找他,因为你自己没有。什么叫落后就要挨打,这就是最鲜活的例子,你没有一点还手的能力。现在好了,手里有钱了,直接从日本引进生产线,不再依赖你了。不但简单的零配件自己生产,自己生产不了的核心配件也不再从XG进口了,直接从日本进口。日本鬼子解放前没少祸害中国,这个时候倒是挺不错,提供的产品不但质量有保证,而且价格也比XG的便宜一大截。

    而最大的收获是覃长弓以每天供应一个西瓜的代价,把一个跟机器设备一起从日本过来的工程师扣了下来。这个叫寺尾隆一的工程师原本三年后就该退休了,可覃长弓为了留住这个人才,没收了他的护照,愣是把他扣留在厂里长达六年之久,直到九五年才让他回日本。六年里,工厂职工们几乎每天傍晚都能看到这个留着谷村新司式小胡子的瘦小老头坐在工厂门口的大榕树下抱着半个西瓜拿个不锈钢条根一脸郑重其事地喂着自己、同时又时不时地昂望苍天若有所思,画面即伤感又滑稽。寺尾隆一是“三洋”的高级工程师,在他的主持下,工厂生产的空调深深地打上了“三洋”的烙印,质量好、噪音小、使用寿命长、样式难看。同时还培养出了一批技术骨干。这批骨干在寺尾隆一离开后全都成了国内空调界大拿,有的留在厂里做了中高层领导,有的辞职下海做了空调老板,多年后几乎都成了富翁。

    覃长弓给工厂生产的空调注册了“榕树”商标。之所以取名“榕树”,是因为工厂大门口的小公园里有一棵巨大无比的百年榕树。

    “榕树”空调在市场上广受欢迎除了产品质量过硬,还有一个原因是刚刚晋升为市场部经理的乔国切提出的一个大胆构想,让全中国的老百姓都知道了“榕树”空调。这个构想就是赞助九零年北京亚运会。

    覃长弓对乔国切提出的这个构想也很心动。赞助北京亚运会,谁都清楚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一旦成功,龙踞电器厂将从此扬名天下。不过话又说回来,要是不成功,工厂也将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工厂近两年大动作不断,从银行贷的一千二百万加上自有资金已经所剩无几,赞助亚运会再砸进去几百万,如果没有起到理想的效果,工厂也就运转不下去了。这是一场豪赌,就看如何权衡。保守一点的话,覃长弓其实大可不必赌这一把,因为工厂此时的状况并不坏,前两年里做了那么多事,扩建了厂房,引进了生产线,储备了人才,扩大了市场,完成了每年的计划。市委也非常满意,还发了很多奖状。这种情况下去赞助亚运会,成了当然最好,失败了呢,谁承担责任?谁也承担不了这么大的责任。既然如此,何必铤而走险赌这一把。然而这个诱惑又太大了,乔国切也信誓旦旦说一定能成功,而且理由充分,一是市场有了,社会在进步,一部分人富起来了;二是广告效应巨大,一步到位;三是可以提升品牌知名度。总之,无论从哪方面分析,乔国切都认为没有可能不成功。覃长弓觉得乔国切分析的确实有道理,同时伍德利也支持,思前想后,覃长弓决定豪赌一把。没有钱,覃长弓又去找市委。

    听完覃长弓的汇报,市委一时也拿不定主意。覃长弓开口就要一千万,这钱银行倒也有,但能不能给却需要认真研究。覃长弓前前后后已经从银行贷了一千五百万,到现在还一分没还。从电器厂眼前的发展势头看,这钱将来应该能还上。可如果再贷一千万给他,能不能还上就很难说了。还不上,到时候这个责任谁来背。赞助亚运会是一场豪赌,这场豪赌百分之九十的可能会成功,但毕竟不是百分百,这一点覃长弓和他的属下心里有数,市委也清楚。市委常委们坐在一起为此事讨论了一夜,意见也迟迟达不成统一,李向辉的态度是批,周澎的态度是不批。不过说实话,在这个问题上,李向辉的出发点有点不地道,他并不是出于赞助亚运会会成功的考虑才支持贷款给覃长弓,恰恰相反,他是认为赞助亚运会可能成功不了,想看周澎栽跟头。周澎不批,反而不是出于怕担责任,而是考虑得更深——空调不是肥皂洗衣粉这类日常必需品,也不是电风扇录音机这类大众消费品,甚至跟冰箱彩电这类高档家电也有不同。在一个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不到三千元的国家,空调绝对算得上是奢侈品,舍得(有条件)花一两千元买空调的个人和家庭能有多少?打广告有必要么?电器厂这两年好不容易走上正轨了,要是这次大冒进一脚踩塌了,背着一屁股债怎么翻身?到时候几百工人怎么办?烂摊子谁收拾?所以,周澎最后拍板:不批。

    贷款申请没有得到市委批准,工厂的自有资金又不够,赞助亚运会的计划眼看就流产了,孙维季又一次站了出来。

    孙维季跟覃长弓说你需要多少钱,我都可以帮你想办法。

    覃长弓知道孙维季很有钱,但也不大敢相信孙维季能拿出上千万,因为这个年代全中国也没多少身家上千万的大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