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一章 赵孟臣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北方或是一片冰封,三月的江南之地虽然还是偶有凉意,但天气已渐暖和了起来,山野已是一片片绿意,间或一些早早开放的红白山花,甚是好看。

    开春以来,风和日丽,今年又将是个好年景,低矮的丘林之间,一垄垄的田地间,零星散布着一块块垅田里,已有农夫驱赶着水牛翻耕着去冬的稻茬。开春之后,将稻茬、杂草翻入泥中,沤烂之后,即能去虫,又能肥田,一点疏复不得。

    黑沉的泥土随着犁铧一块块地犁起,翻转,整齐地倒在一边。路边不远的村庄,炊烟袅袅升起,一群群幼童在村舍边快乐地玩耍着,一副太平安祥地样子。

    田间的稻花还不见踪影,但不妨一位骑着马上的少年愉快地吟诵着嫁轩居士的田园名遍。

    少年约十三、四岁,一袭紫衣,身下骑碰着一匹棕红色的儿马,见这江南的春景兴致十分昂然。

    少年身后,是一行十余人的队伍。夹杂着几匹马一乘小轿,几个壮实的汉子,黑衣襟短打扮,虎背雄腰,腰中挎着短刀,手中拿着哨棍。有的背上还背着长弓,冷峻着眼光不时地四处打量着。队伍后是五六个挑夫,挑着不多的物品。看情形应是一家贵人还乡。

    信州在江南东路的甚有名气。自行朝定都临安以来,信州东临两浙,南接福建路,西毗江西路。从临安东经信州信江前往鄱阳湖入江,前往江陵;或进入赣江,再经赣州岭南古道前往广东南路;或由信州铅山经武夷山崇安分水关进入福建路;实是行朝勾连东西南北的交通要道。

    而且,信州以“近在畿辅,东舟西车,蜂午错出,势便就近”,号称贤俊所聚,义理之宅,聚集了不少名学大儒,如吕本中、曾几、韩元吉、辛幼安等。一行人前往的铅山,就是理学上著名的鹅湖之会所的鹅湖书院与稼轩居士所居地。

    “爹,爹。前面就到稼轩居士的居住了吧。”

    少年吟诵完一首《西江月》,手轻拉缰绳,侧过身来,向身旁一个绸衣文士笑道。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仆急忙上前,拉往缰绳,少女干脆丢过手上缰绳,任由老仆牵着缓缓前行,

    “嗯。快到了吧。”

    中年文士点了点头。看着周围满眼的春景和面前兴致勃勃地少年,一收满脸的忧色,和颜说道,文士心中却不由一痛。哎,这真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啊。

    “九哥,前面是鹅湖了,稼轩居士所居瓢泉还有好些路呢。过了鹅湖,再走十余里路就到河口了。从河口前行三十余里就到了县城永坪,瓢泉离永坪不远。当年,稼轩居士常来住与信州府与铅山之间,倒是走得是咱们脚下这条路。”牵马的老仆在前面笑着道。

    “哦,也不远啊。过些日子就去瓢泉看看。”少年眼中一亮,喜道。

    “九哥可要去鹅湖书院看看,书院就在前头。”老仆问道。

    “不去。书院有什么看的。”少年摇了摇头道,也不知是厌憎书院的求学生涯还是不喜理学的枯燥。

    “快些走吧。到河口再歇息,再前往永坪,早些去,也好早些安置下来。七哥他们可能都到河口了。”中年文士淡淡道。

    “七哥他们乘船顺流而下当然快了。”

    “让你坐船,你偏要走山路,走累了吧。”中年文士有些怜爱地抱怨道。

    “呵呵,坐船哪有这一路好春景可看。”少年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