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37章 梅花汤饼

    王骞出了府衙,顺着记忆轻车熟路找到了汴京城中一家面食店,自己从小便是在那里吃着面食长大的。梅花汤饼最初产生于南方,故而汴京城中卖梅花汤饼的店面并不多,自己长这么大,也只知道一处卖梅花汤饼的面食店。

    可惜好巧不巧,不知为何,王婆的面食店今日竟关着门。再一问周围店主,皆道是王婆的儿媳临近生产,王婆早在七日前便关了门回去照顾了。

    这一下可为难了王骞。毕竟这可是顶头上司的命令,不敢违抗,可是汴京城这么大,自己上哪去找一碗小小的梅花汤饼呢?

    周围有个好心店主给他指路:“这梅花汤饼本非汴京食物,寻常食铺会做的甚少,既然如此,郎君何不去樊楼这样的大酒楼去碰碰运气?若是连樊楼都无,那汴京城中有这汤饼售卖的店铺便更少了。”

    当下情况除此以外也别无他法,于是王骞便调转方向,向着京城最大的大酒楼——樊楼,出发。

    ·

    沈于归将母鸡买回来,见乔三娘子依旧一个人在馄饨铺里忙碌,于是问了一番文黎的情况,得知文黎已经自去送燠面去张员外府上,这才放心地提着食材向厨房走去。

    虽说文黎一大早在厨房鼓捣了半日,再进去时里面却都已经清理干净,锅碗瓢盆全部洗刷干净放归原位,若不是空气中还弥漫着的未散的香味,几乎都看不出这厨房被使用过。

    沈于归羡慕地吸了吸鼻子,心道,这燠面留下的香味都如此诱人,不知吃起来又是怎样的一番美味!下次一定要让阿黎煮三碗好好尝尝!

    晨间阿黎去买鱼时,自己正百无聊赖地在厨房里打着哈欠坐着,突然听见有人吆喝卖红梅花,沈于归想着这冬日也快过去了,自己也在这汴京城中奇迹般地挺了过来,反正手头也不如先前那般紧了,不如就买几支红梅花,自己开心开心,带着整个馄饨铺也喜庆喜庆!

    买了数枝红梅,又向邻里借了几个白瓷瓶插上,每张桌上放着一个。本来室内就暖和不通风,热乎乎的气将红梅花的幽香一烘,便满室皆香了。

    沈于归看着红梅花,突然脑子里灵光一闪,想起一味极应景的吃食来——梅花汤饼。

    梅花汤饼是自己前世闲时读书本古籍知道的,当时还颇为羡慕,只是做梅花汤饼中所必需的一项——铁制的梅花模子,已经极难得了。

    如今的汴京城,在路上随便找个铁匠铺子说明了要求,用不了多久便能拿到,有些齐全的铁匠铺子甚至都有现成的梅花模子售卖,京城中有些讲究的大户人家,会买来给自家酥饼印上梅花的图案。

    沈于归没费多少功夫便买到了现成的梅花模子,又买了一只母鸡,听说用清鸡汤煮出来的梅花汤饼,味道更加。

    将这些食材采买齐全,回了厨房,正准备点柴火烧水熬鸡汤,眼睛一瞥,却看见厨房角落的一个小东西,那是一个小盅。

    沈于归将厨房角落里的那个小盅取出来,这小盅是青绿色的,触手生凉。当然,触手生凉并非是因为颜色,而是因为这小盅里,藏着自己先前从梅花上扫下来的雪。

    不久前自己在枫林山上的枫叶庵中与那些尼姑们一起做胭脂方糕时,临走前主持给自己送了一个小盅,打开一看,发现竟是白雪。主持当时笑道,“这可是今年冬日里的第一场雪,第一场雪最是干净纯洁,我们只选了梅花花瓣上的雪扫了下来,放在这小盅中,娘子煮茶或是熬汤皆可以用,味道更好”。

    却不曾想自己拿回来后每日疲于奔命,将这小盅竟忘了,后来还是搬家时才想起,于是放在厨房的角落中,便一直放到了今日。

    打开盖子,这小盅一直放于厨房内,厨房里每日生火不断,于是这热气竟将小盅里的雪化成了雪水,仔细一闻,还有股若隐若现的梅花香。

    这梅花汤饼的讲究之处就是在于要用这种雪水与面粉和成面皮,虽说沈于归自己也觉得就算如此,到时候肯定是吃不出来雪水与活水的不同味道的,可是没办法,讲究的就是那种情调嘛!

    沈于归将处理好的母鸡放入锅里,加了葱段与姜片调味,点了火盖上锅盖开始炖煮。另一边沈于归拿起几支自己方才从大堂桌上顺手抽来的几支梅花,将花朵洗净后切成碎末,待会儿这梅花汤饼的“颜值”可全靠这梅花碎末来提升。

    沈于归取了小盅里的雪水,与面粉同和,一边和面一边将红梅花碎末加入,最终和出来的颜色竟是白中带粉,还有星星点点的红梅花碎末掺杂其中,颜色淡雅又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