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明国:风起辽东 第九十一章 一枪

    烈烈西风,卷起鲜红的旗帜。在温暖的阳光下,一支全神戒备的军队正行走在辽南大地上。从三百多米的空中俯视,赵智明看着上千人的队伍分成两部分。走在前方的部队包括了被营救出的黄斯通所部以及所有的骑兵。他们在后方的龙骑兵方阵的保护下先快速前行数百米,再摆开攻击阵型,掩护后方的龙骑兵上马赶路。等到龙骑兵们跟上来,他们再由龙骑兵掩护着前行。如此反复循环,两支队伍便在数千名建奴的监视下缓缓移动。

    此时已经接近11点,我们距离羊官堡大概还有两公里。这是一个关键的节点,我军也走到了关键的地方。从羊官堡登陆的部队已经有12个小时没有休息,唯一的放松只有拄着枪坐在地上二十分钟。而从流沙口大营中冲出的磐石营士兵,这时更是几乎完全失去精力,只靠着一口气继续前进。即使每个人都有马,我们也必须考虑到,马匹的耐力比人还不如,现在也是外强中干。

    前方三百多米是两座小丘,中间夹着一条宽约十五米的窄道。两座小丘都不高,但其向南北两侧延伸数里,但马匹攀登依旧困难。若是要通过此处,我们必须从小道上排队前进,保持严整的方阵也会因此被破坏。

    如果建奴想留下我们,这就是最后的机会。一旦我们通过这座小丘,建奴骑兵要追击过来,依旧要从这条小路通行。等他们穿越完毕,我们已经能走到接近羊官堡的地方,得到羊官堡守军的支援。

    南北两侧的建奴游离在四百多米外。他们平均一人双马,机动能力远超我们。在持续一个上午的追击中,我们已无可避免地陷入建奴的半圆形包围中。所幸,严密的队形并没有露出破绽,建奴也一直没有下定决心发起攻击。

    前方的队伍忽然传来欢呼声,我所在的方队中情绪猛然变化,几个士兵紧张地扣动扳机,零星传来几声枪响。

    队伍中跑出一名骑兵,跑到半路时,前方队伍也冲出一骑,一边朝我们奔来一边欢呼:“援兵到了!”

    两个方队同时发出欢呼和大吼。绷紧的神经突然得到放松,许多士兵一边保持战斗姿势,眼泪便一边从眼眶里涌出。在欢呼和吼叫声中,小丘上出现了数十面旗帜。数百米长的小丘脊线上,反射着寒芒的刺刀如同秋天的麦芒一样涌出。密密麻麻的头盔下,红色的军装在阳光下无比鲜艳,好似燃烧的烈火,即将席卷无边的辽东。

    转眼间,两座小丘上便被一千多名持枪战士占领。十几门三磅野战炮被驽马拖着从小道中走出,以半圆形围绕小道口布置,炮口对准南北两侧的建奴。

    原先零星挡在我们面前的建奴骑兵早已逃散,一百多骑红衣骑兵从小道中冲出,在前方方阵和贺宝刀交接一番,再朝我们奔来。身旁的

    朱国斌声音有些激动,他说:“是我登州镇,好像是部署在青岛的第一团。”

    那批骑兵到了面前,敬礼后大声道:“报告长官,登州镇第一团骑兵营,向你报到!”

    “团长代正刚同志已抵达羊官堡,我部奉命与步兵一营、二营前来接应,请求接受你的节制!”

    我拊掌笑道:“好,现在我命令,贵团骑兵营先和前方的贺宝刀同志汇合,由贺宝刀指挥,在小道北侧列队,应对建奴可能的骑兵袭击。”

    “朱国斌,”我扭头对他说,“现在需要你们当骑兵了。请开始列队,在我们的南面与我们平行移动,保护左翼。”

    “所有伤员,随我前进!”

    鲜红与铁灰色的人群快速混合,在建奴的目光中变化队形。很快,在南北两面的骑兵方队的保护下,几百个状态不良的伤员和疲兵抵达小道口,在军官们的指挥下有序通过。

    热气球上传来消息,建奴的大队已经开始收缩。显然,我们避开了在这里和后金决一死战的命运——当然,后金也免于在此处死去两千人甚至更多。

    站在小丘顶上,风中已满是辽海的咸味。登州镇的旗帜在头顶沙沙作响,阳光正洒在我们的头顶上,眼睛有些睁不开。

    方海把望远镜递给我,我伸手接过,将钢盔的帽檐压低一点,挡住照在眼皮上的阳光。借助望远镜,我看到后金的部队在一公里外列队,排成四个勉勉强强的大队。根据他们旗子和甲胄的颜色,我们判断出后金是按照“旗”为单位划分阵营的。嗯,正白旗没有队列,八成是被打得排不了队了。

    事后想来,后金这样子列队,可能是想在我们面前展示一下他们的军威。可惜,就他们那种队伍,不提跟国防军比,就是和长生岛军队和登州镇相比,同样是相形见绌...大约和东江军的其他部队差不多?

    总而言之,我们已经确定,后金是没有进攻欲望了。他们中跑出一骑,在双方六七千人的目光中打马前来。那骑士穿着镶黄旗的锁子甲,没戴头盔,露出被晒得黝黑的头皮和干瘪的小辫子;背上挂着弓箭,腰间挂着腰刀,马鞍上挂着狼牙棒还是斧子。身材极为壮硕,看样貌挺成熟的。考虑到建州人比明国人还要显老,那人可能还不到二十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