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38章 意外

    不知为何,自从那日诗会,薛探花便多次听到有人议论一本话本,就连在翰林院也不例外。

    这日,他忙完手中的差事,借着整理往年文书的机会,窝在书库里看书,才看了一会儿,另一个人闯进来。

    “宣兄?”

    来人正是宣三郎,他嘿嘿一笑,“哎呀原来是薛贤弟,我还以为这么倒霉,撞到林学士手中了。”

    林学士是翰林院的一位老大人,给陛下讲过书,为人刚正,信奉的是食君之禄为君分忧,尤其是年轻人,最好从点卯到下衙,忙得一刻不停,要不然薛探花想看书,也不必躲到书库来。

    显然宣三郎也是如此,薛探花会意一笑,“林学士今日不在,据说是被召去乾安殿了。”

    “那可真是太好了!”宣三郎高兴地从袖子里抽出一本书,“总算可以看了……”他瞥了眼薛探花手里的书,“你这还罢,我这不正经的书,要是被林学士发现,啧!肯定得罚死我!”

    薛探花轻笑,“什么不正经的书?胭脂……记?”

    “哎?薛贤弟也知道这本书?别看文采一般,可读起来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其实叫我说,话本嘛,又不是圣贤书,辞藻太华丽读起来才无趣,这样就不错,正适合打发时间……”

    真是巧了,白日在翰林院被人灌了一耳朵什么苏婵娘赵丹珠,晚上回去就发现书房多了一本书,薛探花看着封面上“胭脂记”三个大字,问随从,“这书哪儿来的?”

    他可不记得什么时候买了这本书。

    随从回道:“那日您说纸没有多少了,仆去买了几刀,正好花了两百四十文,那家书铺说他们正搞什么大酬宾……哦,就是酬谢客人的活动,平日二十文的一本书,这次只要一半的钱就能买走,仆想着便宜,就……顺便拿了本。”

    薛探花有吩咐过随从,书铺出了新书,记得买回来,因而平日也不是没有过书房某天多出了几本书的事,但今日却觉得莫不是他和这本书有缘?要不然怎么这段日子总是听人说起?

    “我倒要看看这书写的什么故事……”

    薛探花抱着这种心思翻开书,刚开始眉头还微皱,不知不觉嘴角微勾,一直到深夜,在随从第三次催着该休息时,他才如梦初醒,“竟然已经子时了?”

    明日还要点卯,薛探花不舍地放下书,躺在床上,闭上眼睛,然而脑子里却不平静。

    第二日,薛探花的眼下果然挂上了青色,叫同僚不由打趣,“子雎年纪轻轻,还是要顾惜身体啊!”

    薛探花哭笑不得,“不是……哎不是……”

    梁状元也笑,“莫要害羞,薛弟容貌俊秀,有一二红颜知己也是雅事。”

    “梁兄怎么连你也取笑我,真不是,是《胭脂记》……”

    “胭脂记?可是那日诗会……”

    暗中的手段渐渐起了成效,卢家书铺的销量日益增多,当初卢二郎为求谨慎,只叫先刻印了两百本,没想到不过几日竟然卖空了!

    就这还不断有人来问,“那本《胭脂记》呢?掌柜的,可还有《胭脂记》?”

    刘永带着两个伙计痛并快乐地重复解释,“书才卖完了,您且等两日,这就叫人刻印,两日,最多两日!”

    卢二郎大手一挥,“加印!再印两百册,不,五百册!”

    刘伯拿着三娘子叫人送来的后面章回问,“二郎君,可要一并刻印后面的章回?”

    “不,暂且不印。”卢二郎摸了摸下巴,“若有人问,就说后面的还在写,等一出来,咱们马上刻印。”

    这卖书可没有什么技巧可言,若这么早把后面章回都刻印出来,保不齐哪家书铺眼红他们的生意,偷偷刻印,那他们不就亏大了!

    他妹妹辛辛苦苦写书出来,他从早到晚窝在这里,可不是为了别人做嫁衣!

    卢二郎看着楼下往来不断的客人,嘴角微微勾起,“只这样可还不够……憨子!去请说书匠来。”

    如今的热闹且还不够,他要的是这本书火遍整个京城!

    没两日,京城便流传起新的故事,一个从未说过的大世家的故事。

    时人虽然不像前朝一般以世家为准绳,但大梁建立尚且不到十年,大多数的人对于世家还是仰望及推崇,如今说书匠人们说起高门世家里头的故事,谁不好奇?

    哦,原来大家族里吃的山珍海味是这样、穿的是那样,原来那些夫人们也和他们普通百姓一样,妯娌之间争个一二,原来世族的郎君娘子们喝个酒还要做个诗词……

    别说普通百姓,就是寒门学子,能不好奇?

    一时之间,《胭脂记》这本书不再局限于那些书生贵女之间,而是彻底进入众人视线,连京城的几家酒楼都推出同款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