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62章 报复

    这世上并不是没有完美无缺一点儿错漏找不出的人,但像李鹤轩这样小肚鸡肠、嫉贤妒能的人一定不是。

    果然,卢家的人暗中跟了他几日,便找到了这人的秘密。

    这个秘密说小也小,说大也大,若是有意遮盖,大概只被当成风流韵事,但若是捅出来,对李鹤轩来说,一定是个沉重的打击!

    对付仇人嘛,当然怎么打击沉重怎么来。

    “耽误了慎先生十几年的时间,拿你的名声来赔,不过分吧?”卢飞鸟弯了弯唇角,提笔在“李鹤轩”三个字上画了个大大的叉。

    李鹤轩在三王爷身边多年,深受信任,不仅三王爷称其一声先生,就是先三王妃对其家眷也多有恩赏。先三王妃膝下无子,甚至曾将李鹤轩唯一的女儿接到王府中养育,一应用度比之王府小主子也不遑多让。

    一直到先三王妃病重,才将李家女儿送了回去,倒叫李鹤轩深感可惜,不过其夫人常氏却不觉得可惜,“纵是王妃,也没有夺人女儿的,咱们就这一个孩子,自个儿疼还不够,养在别人膝下算什么?”

    李鹤轩心中暗道她见识短浅,若将来大事可成,他女儿在王府中长大,身份才叫贵不可言。

    可惜他这个夫人虽家世不错,却脾气暴躁,见识短浅,便是有心说一说自己的抱负,也不过对牛弹琴,遂不与她争辩,只起身道,“我去王府中。”

    “怎的才回来又要过去?王府难道离了你就过不下去了?”

    “若真是如此,才是我的福气……”李鹤轩嘀咕了一句,嘱咐道,“这些话莫要再说,为主子办事,是我的职责,再说,我这样辛苦,还不是为了女儿谋前程!”

    说到女儿,常氏脸色柔和下来,她和老爷成亲七八年,拢共就得这么一个孩子,还是个女儿,好在老爷是个好的,并不计较,就是纳了两个妾室,也说为了不让庶子生在嫡子前头,不叫她们断了避子汤。

    因着这个,常氏心甘情愿在老爷面前伏低做小,她亲自取了衣裳,伺候李鹤轩换上,又叮嘱随从小心伺候。

    李鹤轩当夜并未回府,第二日下午方才回来,常氏已经习惯了,“老爷可是又忙了一夜?差事要紧,身体更要紧!”

    李鹤轩摆摆手,常氏伺候其沐浴,待出来,其贴身嬷嬷却背着人呈上一物,那是夹在李鹤轩衣裳里的荷包。

    “老爷身上的东西,照例给他收着就是……”

    嬷嬷脸带笑意,“夫人,这东西只怕是给您的。”

    常氏不解其意,接过来一看,原来荷包中竟装着一只玉镯,莹润透亮,内有几抹深绿似飘花一般,实属上品。常氏伸手往腕上一戴,微微有些紧,却衬得手腕更白。

    “老爷待夫人真是感情深厚,小娘子已经这么大了,还不忘给您带首饰,回来时还不拿出来,只怕是打算给您惊喜呢……哎呦奴婢别是自作主张,坏了老爷的安排……”

    “嬷嬷就别取笑我了!”常氏忍不住笑了笑,看了又看,将镯子又褪了下来,重新放入荷包中,“既然老爷未拿出来,就还放回去。”

    “哎,奴婢知道,保准不叫老爷的心意白费!”

    虽已成亲多年,但这事还是叫常氏暗中欣喜,只是她佯装不知等了一夜,预想之中的事却并未发生,一直到第二日送走老爷,她的脸色沉了下来。

    她身边的嬷嬷道,“许是老爷另有打算……”

    不管是什么打算,常氏心里都搁了这事。恰巧其女闹着要去看卢家书铺新出的戏,常氏便收敛心绪,带着女儿出门。

    今日戏园子唱的是《猴山闹喜》,改编自自《石猴记》,热闹非凡,颇受孩童喜爱。常氏母女到时候,园子里已坐满了,还好他们提前定了位置,有那没定上位置的,还在楼下着急。

    常氏打眼瞧见一熟人,便招呼婢女将人请上来。

    请上来的这人三十多岁,肤色白净,穿着素雅,怀里抱着一个三四岁的孩子,身后跟着个老嬷嬷,一进包间,便行礼道谢。

    常氏笑道,“客气什么?原就该多照顾你们,我家老爷还常说你带着个孩子不容易,叫我多伸把手!”

    那妇人笑笑,“李大人已经很照顾我们了。”

    “他也是奉王爷之命……”在外面常氏还是知道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她家老爷替王爷办事,其中一件就是安置抚恤这些伤亡下属及家眷,这是替王爷施恩,自然要将功劳算在王爷头上。

    而这位妇人夫家姓管,被称作管娘子,她夫君原是三王爷身边一家将,跟随三王爷外出剿匪,护驾而亡。管家这一辈只管将军一人,他一死,险些断了管家的香火,好在守孝期间,管娘子查出怀有遗腹子。

    对这个为自己而死的家将的孩子,三王爷很是关心,为三王爷办事的李鹤轩当然也很关心,常氏自认夫妻一体,自然也少不了关心。

    她熟稔地逗了逗孩子,笑容却突然一僵,“妹子你这个镯子……”

    管娘子“嗖”地收回手,常氏却比她的动作更快,一把抓住她的手,“这镯子倒是好看,怎么从前没见你戴过……”

    她身后的嬷嬷悄悄看去,管娘子手腕上套着的可不就是个玉镯,莹润透亮,深绿飘花,这嬷嬷眼皮不由一跳。

    管娘子挣回手,“是才换的……我一个孀居的妇人,总不好再穿金戴银,换了个玉镯,也好求求平安……”

    “是吗?瞧着真是不错,哪家店的东西?赶明儿我也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