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85章 84.科技魔法——磁偏转电流计 炭精送话器 动圈电喇叭 电容器

    回到玄义号,林夕问:“现在船上谁在管事?”

    舵头费停山走了过来说:“回禀上人,职部舵头费亭山现在掌管全船。”

    林夕说:“现在涂熙才他们准备先往鹰嘴崖,等到发掘物资以后,组成人力运送队伍,往玄义号上送几万斤物资。”

    舵头费停山道:“回禀上人,这些情况我方才已经知道了,热气球需要跟随玄义军移动,所以,现在把猛火油基本都给了热气球。”

    林夕说:“很好,现在把船都收集起来,咱们现在要肃清附近海域,确保物资运送过来的时候,我们是安全的。”

    费停山道:“是,职部这就去安排。”

    “等一下,咱们还需要做一些东西,你把工程院就是原来将作监的留守人员,都召集起来。”林夕吩咐道,米三妹说:“这个我来办。”

    ......

    不一会,林夕的船舱里面,米三妹带着一群大匠过来。

    还没有坐下,玄义号轻轻颤抖了一下,开始向深海方向划去。

    一群大匠面面相觑,米三妹快人快语:“别琢磨了,玄义号现在向深海运动,我们要等到鹰嘴岩能够开始运送物资给养,才会返回。现在拿出画板,都听上人吩咐。”

    林夕说:“各位大匠,我素来敬重能够创造的人,各位大匠在过去受苦甚多,这是制度原因,非各位技能之过也。”

    铁大匠刘灿灿眼泪就流了下来:“上人,有您这句户,老朽死也瞑目了。”

    林夕说:“好日子才刚开始,死就不必了吧。”

    刘灿灿用袖子擦干眼泪,高兴地说:“说的是,说的是,老朽要好好活着。”

    林夕看了看周围的大匠:“你是玉器大匠车里?”

    玉器大匠车里站起来行礼:“感念上人记挂。”

    林夕又看见一人:“你是漆器大匠刁如沐,做了桐油包线的。不必多礼。”

    漆器大匠刁如沐也站起来行礼:“正是。”

    “制作伏打电池堆的铜做大匠祁六。

    你是刘八家的小子,也是做铜器的,你叫啥?”

    一个年轻的嘴上毛还没有长起来的小伙子站起来:“回上人的话,小子刘赐,擅用錾刻,老伯们眼神不好,故而精细的活计,常常教小子做。”

    林夕问:“可有作品?”

    那个叫做刘赐的小伙子迟疑了一下,祁六说:“小赐呀,上人垂询,正是你扬名立万的时候,还等什么?”

    刘赐迟疑着说:“我爹的性子。”

    祁六踢了刘赐一脚:“你个憨货,你爹还不得听宋敖兴的,宋敖兴还不得听上人的?!”

    刘赐于是拿出一个金蝉,在三层的球笼里面坐着,更难得的是金光闪闪,林夕好奇怪,不过刘赐倒是很上道:“金光是用水银把金子融进去,然后鎏金做的。”

    【注:鎏金 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金就附着在器面不脱。关于金汞剂的记载,最初见于东汉炼丹家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而关于鎏金技术的记载,最早见于梁代。《本草纲目·水银条》引梁代陶弘景的话说:水银“能消化金银使成泥,人以镀物是也。”这个记载比鎏金器物的出现晚了约八个世纪。】

    【从历代发掘的钟鼎器、兵器、车器、钱币与玺印等文物看,鎏金工艺始于春秋战国,到了汉代已能熟练的应用,在青铜器上先铸制或雕刻花纹,再交错鎏以金、银,成为当时铜器加工的特征。隋、唐时鎏金技艺精益求精,广泛应用于宫殿、寺庙、塔台及佛像等的装饰上。宋代造诣更深,并且将其传至日本。】

    林夕很吃惊:“你们直接用水银?那个可是毒性很大呀。”

    刘赐说:“匠户人家,命贱,娶了媳妇有了娃,就圆满了。”

    林夕道:“怪不得说你手巧,也罢,今后用水银的工艺一定要少,注意通风。”

    然后林夕有看见一个人:“你是铜匠做的头,叫做扁宜昌对吧。”

    扁宜昌行礼道:“劳动圣人挂念,老朽正是。”

    林夕说:“不必多礼,你们铜匠做,做了很多事情,今后咱们还有很多电器,都需要铜匠做发挥长处。”

    铜匠做头扁宜昌说:“圣人吩咐,我们一概照做就是。”

    【注:宋徽宗喜欢别人叫自己圣人,故而有宋一朝,也多有叫皇帝为圣人的,林夕因为禁止大家叫他皇帝,所有有人用了别的词。】

    林夕又看了看米三妹:“这就是全部了?”

    米三妹说:“倒也不是,火工、木工也还是有的,不过木工大匠段永春,火工大匠袁婷芳都跟着先遣队,由宋院正带领走了,如果您需要用,我可以叫他们来。”

    林夕说:

    “我想现在首先做一个炭精送话器,以及动圈话筒,就是对着送话器说话,然后在铜导线的另一端,我们可以听到放大的声音。

    所以,我们需要炭精,我想也许在烧火剩下的烧结体里面,可以尝试挑出来一些。

    不过在此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制作一台电流计,一个电压计。

    我们需要有一种新的眼睛,来看到此前我们看不到的东西。”

    米三妹说:“好吧,上人,我去找人。”

    ......

    林夕问:“咱们有磁石没有?”

    宋庆道:“磁石是有的,不过块都不大,也就半寸宽一寸长见方,船上有的做简易的司南,我们现在都用一小块磁石放在草径上飘在水里。”

    林夕又拿出一块画板,先是画了一个磁石,然后在磁石两端,向下延伸了一寸,标注为铁。

    然后由画了一个铜制的小框架,框架高约半寸,宽九分左右,框架用软木制作,外面缠上三十圈桐油包细铜丝,然后细铜丝在引出端,盘成渐开线螺旋,然后将两条渐开线螺旋端,固定在木质的基座上,想了又想,林夕在固定基座上,又用两块木块,中间用桐油粘连,这样让木块之间的连接,是通过桐油的绝缘而完成的——好吧,林夕就是想让微小的电流也能够不被木头潮湿或者导电所分流,从而破坏它的精度。

    整个设计好的电流指针偏转仪,指针是一根硬木做成的四寸长刺,粗细不过三分之一分,也是用桐油粘结在偏转线圈支架的顶部,然后林夕在指针的偏转轴另一侧画上配重。

    设计好的电流偏转计高大约五寸,宽大约五寸,厚大约四寸。

    林夕在绘图纸上写上——磁偏转电流计。

    林夕说:“这个地方,就是线圈这里,你们同时做一百圈、五十圈和三十圈三种。有问题吗,有问题现在说,没有问题,就干吧。”

    众人对望了一眼,宋庆道:“上人想让哪位做呢?”

    林夕敏锐地察觉了其中的情况,就问:“难道不是应该让做的最好最快的来做吗?”

    宋庆说:“回禀上人,您这个东西,难度不很大,我们这里现在包括扁宜昌、祁六、刘赐都会做。而且,如果做出来了,他们要记功,这也是今后难得的。”

    林夕想想也是,今后这些诸将争功的事情,也是免不了的。

    于是林夕挥挥手:“扁宜昌,你们自己安排吧,不过下面我要做一个非常精巧的东西,还需要人。”

    扁宜昌于是道:“祁六君,那么,就劳烦你做一下这个磁偏转电流计吧。”

    【注:称呼某某君不是日本人的发明,而是从遣唐使传过去的。】

    祁六站起来施礼道:“谢过扁公。”

    然后林夕又拿过一块画板,这次他要设计一直炭精送话器。

    林夕边画边解说:

    “炭精送话器,炭精用你们选最好、最纯净、最黑的炭块,或者烧的最脆且硬,相撞有金石之声的木炭块,然后敲碎,直到平均半粒粟米大小,把细粉筛除。

    然后用一个纸筒深四分,直径一寸,在里面填满炭精粉粒;

    纸筒底部用一块圆铜片胶合封死;

    另一侧做一个铜的圆圈,宽一分,填在纸筒内侧侧壁,然后引出铜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