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十 奶奶的古董灶台

    十奶奶的古董灶台

    自从有了花花的陪伴,我已经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和来望一起玩了,这天来望来找我,他手里拿着一个毽子,就是用一个麻钱栽上几根白色的羽毛,简单又很漂亮。

    “这样踢,平子。”他给我示范了几次。

    “谁给你栽的?”我问。

    “爸爸。”他说。

    我接过毽子,踢了几下,很不熟练,有几次为了追逐毽子落下的方向,我都摔倒了。

    “慢点,黄毛。”一着急,来望也叫我黄毛,但我并不生气,他多数时候都是叫我平子,着急的时间除外,不像别人,就是不着急也叫我黄毛。

    “我也想栽一个。”我边从地上爬起边说。

    “那你得有一个麻钱,我家里没有,这个还是我昨天捡到的。”来望说。

    “我知道那里有,这个不愁,我们得捡些鸡毛。”我说着便向鸡舍走去。

    鸡舍里的鸡都放出了,陕北的鸡舍都不大,就是用木棍搭起一个缩小版的小屋,然后用泥覆盖,中间立几根木棍,供鸡在架上休息,也供粪便落下,下半截是空的,便于打扫,门都作的很小,即便是小孩也进不去,这样很保暖。鸡舍很深,我用木棍耙出几根羽毛,虽然是尾羽,但都很小,还糊了鸡屎,我伸手去捡的时候还粘上了手,我只好呲牙咧嘴的在地上来回摩擦干净,在鸡舍里找羽毛的想法就此打住,我决定抓鸡拔毛。

    “来望,我们抓**,从它们屁股上拔。”我说。

    “那样也好,还没鸡屎。”来望也赞成我的想法,他对有鸡屎的羽毛也是敬而远之。

    于是,我从窑里,奶奶储存玉米的纸缸里抓了一把玉米,学着奶奶唤鸡的调子,四处唤鸡,这些鸡白天一般都在村庄的四周啄食昆虫和野草,直到傍晚才回家,那时粮食并不充足,所以给它们喂食的粮食很少,在夏季几天才喂一次。但是一听到我唤食的声音,它们还是从四面飞奔而来,尤其是来晚的,当看到别的鸡正在啄食,就从高处直接飞下,那硕大的身躯,那展开的翅膀,就像一只只雄鹰从天而降。

    它们疯抢着低头而食,我瞅准一只大红公鸡,它的尾羽特别的漂亮,我从后面悄悄地靠近,然后快速地抓住了它,它嘎嘎的叫着想从我的怀里逃走,奈何我抱得很紧。

    “来望,快拔。”我催促来望。

    来望挑了一根长长的尾羽拔了下来,公鸡可能由于疼痛,拉直了声音叫着,来望又拔了两根,却再也下不了手。

    “算了,别拔了,拔秃了奶奶会骂的。”我说着放开了公鸡,公鸡咕嗒嗒地叫着跑开,很远了还在不停的叫着,好像在控诉我的暴力。

    这时我才发现,新拔的羽毛比来望毽子的羽毛长很多,也弯曲很多,对比后我对来望说:

    “我们拔错了,应该拔翅膀上的,我们拔了尾巴上的,太长了。”

    “是的。”来望捻着羽毛,“是拔错了地方。”

    “我们再抓一只,重拔。”

    “还拔?”来望疑惑地看着我,“要不你玩我的吧,我们不拔了。”

    “没事,这么多鸡,换一只拔。”我说。

    “那鸡很疼,反正我不拔了,”顿了顿他又说,“要拔你拔,我帮你抓住。”

    “好吧。”

    于是我又抓了一把玉米,高调地唤着走远的鸡,鸡又聚拢过来,但是比上一次谨慎了很多,它们只是小心地靠近,缩头缩脑地啄食,我试了几次都没成功,我不得不多撒了几把玉米,然后用一个空竹篓套住一只芦花公鸡,然后扯住鸡腿,把它从竹篓里拽了出来。来望抓住鸡,我开始扯它翅膀上的飞羽,平时看着它们掉羽毛,真扯的时候却非常的结实,拔了两根,却再也不忍心了,我对来望说:

    “算了,还是放了它吧,我们去捡。”

    来望松开了手,芦花公鸡惊叫着跑开。我们就到白天鸡常常休息的草甸去找,果然那里有掉落的飞羽,虽然颜色各异,但看起来却有另一种丰富的美。

    有了羽毛,下一步就是找麻钱,在我童年时代,这个东西并不稀奇,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可能是太平常了,又没有什么用处,人们更不知道有什么收藏价值,唯一的用途,就是给孩子们做毽子玩玩,所以大家并不珍惜,常常散落在各个角落,有时可能在路边或者耕种的田地里都能捡到。知道家里有,但是又不记得具体的地方,我翻箱倒柜地翻了奶奶橱柜的几个抽屉,扒出了里面的零零碎碎,但是依然没有找到,我有些不耐烦了,我忽然想到了一个地方,那就是奶奶的灶台,在那个石灰还没有走进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年代,人们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发挥劳动人民的智慧,奶奶的灶台就是利用我家后山的一处山崖,那里的土是红色的,土质细腻,粘性很好,俗称红胶泥,由于特殊的土质,几乎寸草不生,却是当地人砌筑灶台、炕沿等的上好材料,具有光洁、耐磨的性质,用久了还会十分的油亮,所以这种红胶泥备受当地人喜爱。

    奶奶的灶台就是用这种红胶泥砌就的,这本身与所有人家的灶台一样,但是它的特别之处,就是奶奶在灶台上增添了装饰的成分,她用若干枚麻钱拼出一个八角形的图案,然后在八角形图案间填充上大大小小、形状不规则的鸡蛋皮,这两种材质,无论从色彩、质地、图案都相差很大,正是这种强烈的对比,却让它们相得益彰,以红泥作底,这种特殊的材质,让装饰之美达到了审美的巅峰。加上奶奶长年累月的油抹布抹来蹭去,灶台显得愈发油亮古朴。每当奶奶收拾完锅碗瓢盆,让它们各得其所,一字排开的三口大小黑铁锅都整齐地盖上木锅盖,灶台那符合人体力学和审美要求的曲线,这一切的组合,就是一幅最古老的水墨画,仿佛在静静地叙说着劳动人民的创造和智慧,不用说,这是我一生见过最美的灶台,没有之一。

    “来望,我们从灶台上撬一枚铜钱,怎么样?”我走到灶台前对来望说。

    “你奶会骂的。”来望挠挠头说,可能他也不忍心破坏这么好的灶台。

    “没事,就一枚。”我有些迫不及待了。

    我找来了铁铲,从铜钱的一角开始挖,红胶泥很结实,极其坚硬,但必定是胶泥,我费了好大的劲,还是挖出了一枚,这是一个八角形的图案,一旦挖出一个,别的就好挖了,我几乎毫不费力地又挖出了一枚,接着是另一枚,这已经不是我最初的目的了,而是我强烈的破坏欲,就像我们踩了一个气球还想踩下一个一样,不一会儿我就撬完了一个八角形的图案,我还想接着撬下一个。

    “你疯了,你奶会打你的,你妈也会。”来望瞪着黑黑的圆眼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