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54章 第五十四章

    崇道二十三年春二月戊寅,胡使入长安,刺天子,中宫长子即位,时年十岁。

    史书上天翻地覆的一页,汇成短短一句话,不过一夜便尘埃落定。

    事态紧急,也顾不上什么煊赫排场,众大臣配合着二皇子演了一出三请三辞,急吼吼把他拱上了帝位。

    别的程序都不要紧,最先做的是满长安广而告之,我们大桓换皇帝了!

    第二样才是派兵追捕围堵那群突厥刺客。

    原因无他,皇帝(现在是先帝了)还在突厥人手上,要是他们拿着先帝编些谣言,民心势必动荡。另立皇帝的目的,本就是防备此事发生,当然要大张旗鼓,以正舆论。

    这边派人出去张贴布告,那边收到了巡逻官兵的消息。长安城防在闻岱和宁国公世子的先后大力整治下,发挥了作用,那伙突厥人没能突出去,裹挟着皇帝一溜烟跑到了圣通山脚下。

    圣通山靠近长安郊外,没有城墙,又山高林密,往山上一钻,搜寻难度顿时成倍增加。但不要忘了,圣通山是皇家划出的禁区,龙脉所在地,虽山上守军被调走,却还有牢固的防御工事和福隆长公主手下两千府兵。

    圣通山上广植常青松柏,从山脚往上看去,只见松浪涛涛,那些防御工事与机关都掩在林中。

    皇帝被好几个突厥黑衣人围在中间,双手反绑。他面容上沾了不少灰土,看起来有些狼狈。他背后的黑衣人将皇帝往前一推,往地上吐了口唾沫:“还不快去叫门!”

    竟是一丝对天渭贵胄的敬意都无!

    皇帝心带不满,却碍于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他心知肚明,如今境况已大大超出这群刺客原先拟定的计划,本想快准狠地掳走皇帝,不料在长安闹出如此大的动静。本想杀掉皇帝,带走好控制的四皇子,不料皇帝为了保自己性命,竟然手刃亲子,让他们落到如此被动的境地。

    从今早,这群刺客就在一直不停地跑路,从京郊奔到城墙处想出城,却吃了个闭门羹,又着急忙慌跑到圣通山。此刻脾气不暴躁才是怪事。

    但是,皇帝也在努力无视心中隐隐的不安。

    原因无他,长安如今的城防,实在太奇怪了。

    他将城防和守军全部一手交托给宁国公世子,宁国公府上世代勋贵,是一路支持皇帝上位的忠臣,还是皇后舒氏娘家的亲家,按说再可靠不过。

    可任凭皇帝站在伪装成随从的突厥刺客前,怎么苦口婆心地说自己是皇帝,到郊外打猎失了路,有要事要回宫,叫守军行个方便,城墙上的小兵只说自己位卑言轻,恐是谣言,坚持不开。而从头到尾,他们连一个守将的脸都未看到,更别提宁国公世子了。

    饶是城墙上无一个将领,然而其威严整肃,乃皇帝平时少见,怕是仅次于闻岱麾下士兵了。士兵其后还排列着不少成堆成捆的箭矢,还有看不清形状的其他兵器。

    虽说守军严谨当然很好,但该对外城的突厥花精力,而不是对长安城内也审查得如此严格。守军向下喊话,他们已派人去向主将核实,要皇帝稍作等待。

    眼看日头渐渐偏西,刺客们并无多少耐心。更何况他们伪作皇帝侍卫随从,这番微服迷路的说辞压根就是胡编的,要是真报到宫中核实,反倒自投罗网,不如趁着皇帝失踪宫中忙乱的时间差换个地方混出去。

    皇帝依着刺客的示意,佯作发怒,转头就走,刺客们裹挟着他又是一番赶路,终于到了圣通山下。

    还来不及喘匀了气,刺客们已等不及,凶蛮地将匕首抵在皇帝后腰,示意一下。皇帝虽深感屈辱,也只能上前,对守军喊道:“我是当朝圣上,快叫你家公主来相见!”

    皇帝曾想过,福隆长公主手下的士兵可能会不相信他的身份,只管核对便是。他却万万没想到,士卒听他一语,便横眉立目,啐道:“你这突厥贼人!竟敢冒充我大桓天子!”

    皇帝还未及反应,那士卒抬手一挥,便有信号弹划过天空,在天穹上轰然炸开。

    突厥刺客同时叫道:“不好!”

    刺客伸手欲拉着皇帝往后退,山上黑压压冲下一群士兵,手执利刃,身披重甲,杀气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