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一二八章 初出茅庐

    李渊献出两千匹战马后,杨广问他有何要救。

李渊面露悲戚之色,叩首言道,

“微臣这次回河东,见到夫人灵柩,甚是悲痛。没想到几十年结发的夫妻,她走时我竟未能见上最后一面,实是此生憾事。”

“也突然感到自己老之将至,说不定哪一日也要随夫人而去。前几日病卧在床,微臣就想自己能不能过了这道坎。”

杨广见李渊说得悲切,被他的话深深打动,看到与自己一起长大的从兄如此悲观,心中不忍他继续颓废下去,于是缓声劝慰,

“从兄不必如此灰心,如今你不是病体已完全康复了吗?嫂夫人既已去世,就不要再耿耿于怀,时时记挂在心上。”

“你如今需振作精神,将几个孩子扶养成人,这样才能对得起逝去的嫂夫人。”

------

说起几个孩子,李渊更加悲切,李玄霸的死如今是他心中最大的痛。

“陛下有所不知,微臣最担心的就是这几个儿子。夫人走后不到两年,玄霸竟然夭亡,想来令人痛惜。”

“剩下的三个儿子,元吉年龄尚幼,建成、世民虽然成家,却未立业。”

“建成作为世子,将来蒙陛下恩典定能世袭国公之位,但如今二十有五,尚未为朝廷效力。世民、元吉如今皆是白身。

“微臣怕的是,一旦天有不测,撒手而去,三个儿子恐将一事无成,唐国公府从此败落。微臣一是对不起先祖,二是对不起先我而去的夫人。”

------

杨广目注李渊,静静听他说四个儿子的情况,觉得他说的全是实情。想想这些年,李渊确实没向自己提出过过分要求。再想想时间过得真快,原来那可爱的小从侄李建成,竟然已经二十五岁了。

杨广再想一下自己,十三岁封为晋王,官拜柱国、并州总管,二十岁统率三军灭掉陈国。李建成到了这个年龄,是该敕封个一官半职,让他为国效力了。

------

说完四个儿子的情况,李渊眼中含泪向杨广叩首,

“还忘陛下不要怪罪微臣,看在姨母面上,和血脉至亲之情,能答应微臣一个请求。”

杨广见他说得恳切,点头应允,“朕不会怪你,从兄有话请说。”

李渊再次扶案叩首,“元吉年幼暂且不说,微臣抖胆请求,能让建成、世民为朝廷效力。”

杨广想了想,对李渊道,

“建成和世民到了这个年纪,是该为朝廷效力了。朕就敕封建成为千牛备身,世民为武卫。从兄你看如何?”

------

按照隋朝惯例,国公可有一嫡子恩荫六品官职,其他儿子可以通过军功或科举入仕。李渊入仕做官之时,开始就是从六品的千牛备身做起。

既然是惯例,当然也可以破例,只要皇上开口恩准,破例也并非不可能。

这就等于说,杨广破例敕封了李世民一个正七品的武卫之职,李建成依的还是朝廷惯例,敕封正六品千牛备身。

------

李渊听杨广要敕封李建成和李世民二人,他连忙从矮榻上站起,一副感激涕零的样子,走到中厅跪在地上叩头谢恩。

谢恩之后,又重新坐回到矮榻之上。

待李渊回到矮榻上坐好,杨广又问李渊,

“从兄是否还有其他请求?”

李渊扶案叩首道,

“陛下开恩授了建成、世民二人官职,微臣已心满意足,再无他求。”

------

李渊的回答,又一次让杨广感到意外。

他心中有些想不明白,难道李渊献上两千匹马,就是为了替李世民求一个七品的武卫之职?

况且,对国公府的嫡子来说,想取得一个七品的武卫,并不是一件难事。在军中只要稍有军功,就可以请求朝廷敕封,何须用两千匹马来换?这样的投入与回报也太不成比例。

难道李渊真的是出于忠心,是为了报答独孤皇后的爱护之恩?

杨广决定先不下结论,要观察一段时间再说。看李渊以后会不会再提出来其它的要求。

如果他以后不因此事再提其它要求,那才真正说明李渊献马是真的别无所图,真的是出于一片忠心。

------

李渊和李世民、观音婢已提前研究过,此时的杨广心中会怎么想。

观音婢认为李渊绝不能为自已讨官,更不能提起获取后权之事。否则,不但达不到自己的目的,反而会引起杨广的疑心,生出警惕之心,这样会弄巧成拙。

只所以为李建成和李世民讨封,是为了引起杨广的错觉,要让杨广误以为,李渊真的认为自己年纪大了,在安排自己的后事。

杨广会认为李渊已没了雄心壮志,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下一代身上。这样杨广对李渊就没了防备之心。

这事过去之后,杨广便会观察李渊献马的真正目的,看他是不是别有所图。李渊越是没有其它要求,杨广会越把这件事放在心上。时间越久,他越是觉得李渊忠心可嘉。将来会越重用李渊。这就是《鬼谷子》所说的“内揵”之法。

-----

对杨广进行了歌功颂德,重叙了亲情。

献了军马,为两个儿子讨了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