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二卷:弥天大谎 第一章:西行记

    西域,指的是秦国以西,西洲以东的广袤土地。

    《楚辞·离骚》有记“朝发轫於天津兮,夕余至於西极”;《庄子·让王篇》载:“昔周之兴,有士二人处于孤竹,曰伯夷、叔齐。二人相谓曰:‘吾闻西方有人,似有道者,试往观焉。’”

    在地理划分上,西域既不划在西洲,也不属于中洲。

    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西域的绝大部分是沙漠——其沙“素如白雪,皎若月霜”,故名“白漠”。

    虽然听起来很美,但白漠绝非善地。白漠深处,一直以奇险,神秘而著称。只有外围相对安全,西域三十六国也都分布于此。从地图上看三十六国的分布恰似一弯新月,故而得名“新月走廊”。

    随着贸易的兴起,新月走廊成了西洲与中洲的重要商路,每年走过的商队、流通的黄金不计其数。

    仑台,秦国极西的最后一座重镇,见识过金戈铁马,又随贸易而兴起。每年来往中西两洲的商队多在这里擦肩而过。可无论是血本无归,还是琳琅满钵都不值得这位老人多看一眼。

    就连工业的“铁龙”也在西域的绝壁面前低下了头——从千年前至今,骆驼与马匹依旧是货物运输的主要工具。

    旧时代的色彩在这里分外鲜明,工业化的痕迹不禁戛然而止。漫溯千年,风沙与驼铃是这座城市撕不掉的标签。

    …………

    王祥年逾四十,有着一半的胡人血统,头发微卷,五官深邃,身材不算高大却孔武有力。因为常年的行商,皮肤被晒成了古铜色。

    王祥自十六岁开始,新月走廊这一线他已经走了超过三十年。此时他正在为货物进行清点,为几日后的行商做准备。

    “大叔,打扰一下。”一个温和年轻的声音从王祥身边传来。

    王祥转过头去,只见身旁站着一个清秀的少年。

    少年大概十六、七岁,短发干净利落,身上穿着一件黑色的排扣外套,袖口别着一只钢笔,背上却背着一个与单薄身形不相符的大包。

    王祥细细打量,见少年皮肤白净,五指修长没有老茧,加之一身书卷气,心里估摸莫不是个富家子。于是便问道:“小少爷有什么指教?”

    “我只是一介旅人。”千舟有些尴尬,“打听到商队明日要走新月走廊,特地来搭个伙。”

    这的确是商队的业务之一。

    许多旅人在横穿白漠时会选择向有经验的商队交一笔钱,然后结伴而行。毕竟“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则皆死,无一全者。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渡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帜耳。”

    但是商队在与人搭伙时也会小心甄别,以免混入沙匪的内应。

    王祥又看了看千舟,觉得少年气度不凡、目光清明,确实不像坏人便点头同意了:“不过这两天没法走,外面起了沙暴,要等几日才行。”

    千舟点头。

    …………

    自云都从玉水坐船北上,横穿秦岭,再乘火车一路向西。这一路上千舟可谓是风尘仆仆,但一路的人情风物却也受益匪浅。

    常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千舟这一路走来胸中自生万千沟壑,曾经书中的疑问也豁然开朗,周身源质也愈发沉稳、凝练。

    想着现在离正午还有些时候,千舟便想着在仑台逛逛再做打算。

    仑台确实无愧“西北第一镇”的美名。来往人群熙熙攘攘,酒楼食肆琳琅满目。从江南的甜点、中原的小吃,到西域诸国的特产,再到西洲的各色吃食充分满足着语言不同、发色各异的人们。

    想来原本地球的国际大都市也不过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