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二十三章 衣冠冢(上)

      东方白讲完了,这时才发现李二焦人已经不见了,他知道李二焦身上还有偷盗的习性,怕他搞出事情来,就赶忙向前走去追上他。

  前边有一个亭子,是1934年国民南京政府在郭仙墩的山腰修建的。亭子上有一块横匾,上面刻有三个大字“郭璞亭”。

  张国强说:“这个郭璞这么有名气呀?连现在的政府也给他面子。”

  亭子里面,还竖立着一块石碑。东方白仔细一看,是曾任南京市市长的石碤为郭仙墩撰写的墓志铭,这个石某人据说是有“民国第一清官”之称号。

  东方白有点近视眼,他凑近了仔细看那碑,上面无非是大写什么郭璞忠君爱国,这个“大清官”还是暗示要人忠心于党国。东方白自小就对政治特别没兴趣,他心目中的万里江山都是在书中。

  李二焦毕竟出身于盗墓家族,多少也懂点这方面的事,他说现在的人都不懂装懂,墓碑可以立在外面,墓志铭一般都是放在墓室里面的,怎么可以放在外面呢?

  这次,东方白支持了李二焦。

  东方白说:小李虽然讲不出大道理,但是观点是正确的。

  碑文不是墓志,碑就是碑。一般的碑都是放在墓外面的,但是墓志绝对是放在墓里面的。

  唐天顺问:“师父,墓志上通常都写些什么?”

  东方白说:“墓志其实就是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石刻,因为有的墓志上面有用韵语结尾的铭文,因此也叫墓志铭。”

  女孩问:“怎么会有墓志铭这么奇怪的方式?有墓碑放在外面写上死者生平不就可以了。”

  东方白说:“你们可否知道,摸金校尉的来历”?

  几个人看了看李二焦,张国强说“问你的老底呢,焦急。”

  李二焦没好气的说:“听我爹说过,是三国时魏武帝曹操组建的。”

  东方白说:当年,曹操也是一个有理想有斗志的好青年,他看董卓专政,就去刺杀他。可是事未成,他就东躲西藏,后来还组建军队想谋大事。但是,曹操为人阴险狡诈,自私自利,他看没有经费,就组织人去盗墓,把那些陪葬品拿来做自己的财富。当时,他组织的盗墓团队,就叫“摸金校尉”,一伙盗墓贼,竟然给了校尉的官职。

  可能是他盗墓太多了吧,也知道天下没有不被盗的墓,墓里面有多少陪葬品也都会被盗墓人偷去。于是,他提倡不用厚葬,甚至于是设置一些迷惑手段来保存自己的坟墓。

  基于此,曹操他还严令禁止立碑,到了魏晋两代也沿用了这个禁令。

  但是,世人为了追念亡者,很多人就将原本是放在地面上的刻石埋入到了墓中,就产生了墓志铭这种形式。

  墓志铭前一部分是“志”,简单的记录死者的生平;后一部分是“铭”,用韵语的方式来概括前一部分的内容,加以褒扬还有悼念。墓志铭又叫埋铭、圹铭、圹志、葬志等等。

  到了北魏时,方形墓志成为了定制,就是把两块相等大小的正方形石板,上下重叠起来,刻有铭文的在下面,刻有碑额的在上面做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