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34章:苏启变法

    秦二世二年二月初五,沉寂了十来天的苏启终于下定决心,将燕国文武全部召集到一起,在蓟城燕王宫举行大朝会。

    这一次朝会是燕国有史以来最重大的,苏启想借此解决彻底结局燕国的内部问题,顺便汇报一下燕国初建的半年来的各种事情,然后制定之后的国策。

    自从秦二世二年十月初一,燕国正式建立,苏启派卢安、崔炀等将军四处收复燕国旧地,先已经将燕国大部分地区完全收复。

    在尚书令陈琅的全力辅佐下,燕国上下已经完全接受了以三省六部制为主体的制度安排。

    原来的三省六部制中并没有丞相这个官职,而是三省的长官尚书令、中书令、门下侍同执掌相权,将决策权、复核权和执行权分开。

    但如果真的这样,苏启的地位久会比较尴尬,所以他保留了丞相的职位,统领全国军政,其实这个丞相与君主就只是差了一个称谓而已,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

    但就这么一层窗户纸,苏启却不能捅破,不然他就会从匡扶社稷的忠诚良将变成篡位的小人,并且他还认了一个便宜祖宗,也是世代为燕国重臣,没有特大变故,他不好轻易做出改变,来分化本来就弱小的燕国。

    就这样挺好的,大家都满意,苏启也不屑于区区燕王之位。

    燕王姬平已满八岁,在岑丘的提醒之下,苏启给他找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中书令,太师韩裘。

    之所以选他,原因有二,其一,他年纪大,学问高,威望也高,又是燕国就士族中的领军人物,可以服众;其二,他特别识时务,知道苏启掌权,是大势所趋,并没有像其他老士族那样在暗中闹事。

    其次就是举国郡县的制度,也在燕国境内确立,这个和秦时期的制度差不多,但郡县制并不是秦国的特产,所以苏启并没有被打脸。

    经过残酷的收复战争,燕国国土被大量毁坏,人口损失严重,从原来的八十余万户,锐减到五十余万户,总计两百余万人,其中老弱妇幼占比绝大多数,成年壮丁不足六十万。

    虽然没有统计一些隐藏人口,但这也足以反应燕国人口的全貌。

    这样的人口结构十分令人担忧。

    燕国的耕地少,但人口更少,根本无法全部耕种。

    耕地的人少,粮食就少,维持的军队就少,国立就明显很弱。

    难怪燕国在战国七雄里排名倒数。

    全国有一半以上的土地是无主荒地,另一半中有七成都在贵族手里。

    土地状况也十分令人担忧。

    苏启对此也颁布了许多政策,将所有无主田地收归国有;鼓励百姓生孩子,生一个就免全家人丁税三年,赐田十亩,无论男女;各地流民在官府登记户籍后,都可以领取到相应的田地,成为有户籍的普通平民,不用再流窜,这一条适用于天下所有人。

    摊丁入亩本来是明朝才有的政策,苏启也直接拿来用,但人丁税照收不误。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国家实在是太穷了。

    军队的事情,仍旧按照之前的计划进行,只是驻屯军的政策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