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61章 第61章

    “详细说说。”

    汪明坐到了顾宁岫对面,同样隔着桌子,态度和善尊重。

    顾宁岫知道汪明一定会有兴趣。

    金星面粉厂最初只是一个粮食储仓,用来储存需要按政策分配的口粮。

    而上水镇是个海城小镇,周边村落几乎都是跟海在打交道。有一半的村子连块儿合适种粮的地都没有。三山村也是个典型的例子,除了村中有几块儿远离海岸线的粮田以外,就是比邻而居的屋舍,周边那些每日被海浪冲刷的地方就不要想着能种出来什么了。

    所以,有些鸡肋的粮仓能一点点发展成各项设施还算完整的面粉厂,可想而知,其中耗费的精力和资源绝对和其他几个厂长不是一个层次的。

    值得一提的是,面粉厂的发展的几乎都是在汪明接手之后才开始的。

    之前给镇上供鱼丝的时候,金星也是对员工最大方的一家。

    所以,即使同样的不温不火,面粉厂却是在他手上一点点长大的,他也确实在想办法让厂里的发展更进一步。

    而在顾宁岫看来,面粉厂最大的问题在于产品的单一性。

    汪明接手之前,面粉厂的主要设施是古老的石磨,虽说能最大限度的保证粮食的营养,但效率上就没那么能打了。

    他后来把机器换成了电磨,虽说转速和效能仍然是个问题,但总体来说,在面粉供量上起码做到了准时准量。

    维持厂子的名声还是可以的,但要提有多大的发展还是需要费些功夫。

    顾宁岫抽出针对面粉厂的小册子递给他。

    “食品加工?”汪明也不笨,一看那些设计,立马反应过来,可脸上的兴趣却淡下来很多,“很好的想法,可是不现实。”

    虽说只想安安稳稳地把厂子开下去,可他也不是没想过发展新产业链。然而就上水镇的环境,吃不动这些。如果外销,更没有什么出路,毕竟那么多大厂在做着同样的事情,他们这个小地方的小厂,对人家来说就是个小作坊。

    最后不过是费时费力。

    “准确说,是海味食品加工。”顾宁岫补充。

    汪明没觉得有什么不同,又不是只有他们是海城。

    顾宁岫点头,表示他说的很对,然后说了不同。

    “可你用的是三山的海产。”

    汪明愣了愣,想起来之前那批海参在镇上引起的疯抢,以及三山海产厂从没有缺过一次的讲座。

    以及那句即使他从不关心,却还是被身边人灌到脑子里的“真鱼,好鱼。”

    忽然意识到,即使并没有像他们一样建在镇上,三山海产厂的名字却比他们出现的比例还要高。

    尤其在信任感上。

    可,这只是在他们这个小镇上啊?

    顾宁岫微笑纠正,“马上就不是了。”

    汪明并不知道因为澄虾的存在,“三山”已经在省城掀起了一波热潮。

    事实上,整个上水镇,除了崔镇长因为表哥的提醒而知道“三山牌”已经在省城越来越有名以外,其他人还在“三山海产”的海参很好的阶段。

    顾宁岫从澄虾出池到运走,都是静悄悄的。

    没有宣传,没人知道。

    只是在某一天被摆在了红日的水产柜台上。

    由第一个顾客好奇地停留,到不断有顾客询价,再到最后订都订不到,前后只花了不到三天。

    澄虾用到的包装盒是顾家代代传下来的,顾宁岫一直觉得没有哪一种海产比澄虾更适合用这种包装。

    包装盒其实是两层,底部放着一个小型的循环装置,是吕一亮根据她的描述做出来的简易版“换流机”。

    这种装置可以保证生命力颇为顽强的鲜澄虾在盒子里存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为的就是它们可以受的住长距离的跋涉,被带到不同的地方。

    从镇长这么快就找过来来看,效果还不错。

    顾宁岫那句话的说的太过自然,以至于汪明不自觉就想相信。

    如果海产厂真的可以做到人尽皆知,那这个食品加工自然也可以顺阶而上。

    他看了看手里的册子,从建址,设备,材料乃至人员准备,都条条分明。

    视线再回到眼前跟他儿子差不多大的年轻女厂长身上,她整个人都透着股轻松惬意,仿佛只要他点头,这个食品厂就能立马投入进程。

    汪明点了头。

    顾宁岫很满意,觉得今天的交流会也算圆满成功了。

    笑眯眯地和汪明签了个简单的合同,“金星食品加工厂”的建设正式步上正轨。

    事毕分道,汪明还是没忍住叫住了要走的顾宁岫。

    想到刚才郭玉林的反应,他有些严肃地看着那叠册子。

    “那些册子是针对我们这几家厂的改进方法?”

    虽然是问句,可心里已经肯定,感叹这才半个月,顾厂长就能做到把他们每家都摸清,真了不起。

    “不是啊。”对这个板上钉钉的合作伙伴,顾宁岫很坦诚,“只有面粉厂和服装厂。”

    她又不是什么天赋异禀的情报人员,可以把每个厂子的问题都给查得一清二楚。

    “……你就不怕被拆穿?”

    顾宁岫笑了,“我可从头到尾都没说过这些册子是什么。”

    大家要想脑补,她也没办法。

    汪明看顾宁岫一副无奈中透着的狡黠,算是开了眼。

    没什么被骗的感觉,只是有些好笑和感慨,毕竟就像人家说的,这只是他们先入为主了。

    而经过郭玉林这么一折腾,除了现在知道事实的自己,他相信,其他几家厂长虽说跟着走了,但之前的“先入为主”绝对让他们开心不起来。

    他说的没错。

    跟着郭玉林出来的几个厂长出了镇政府的门就开始七嘴八舌的刨根问底起来。

    刨的和问的都是关于那个册子。

    “郭哥,你说说,那个册子上写的什么?是不是真的对服装厂很有用?”

    郭玉林脑子里也一直在转着之前看到的东西,可当时那个顾宁岫很有技巧性地只漏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让他一下子连不上。

    但当时一看那个图,他就觉得应该是有用的,起码可以让他把最头疼的原材料问题解决掉。

    但是那个可恶的女人把它撕了!

    越想越气,连带着拼命回想以至于忽略了问话,还在自顾自走着。

    看他那副不搭理人的样子,跟着的几个人慢下了脚步,互相看了一眼。

    每个人的表情都不怎么美好。

    “要不是他手里有些门路,谁天天奉承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