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53、第五十三章

    丑时,天色如黛,由暗渐明。

    借着隐约天光,岁行云望着帐顶,虽疲惫却困惑地扑扇着眼睫。

    去年春被送上喜轿往仪梁之前,族中婶娘含糊与她说过“圆房”之事。

    但婶娘在小辈面前讲这种事终究难为情,仅语焉不详地支吾一通,她认真听完后,最明白的一桩就只是“次日清晨会有人验喜”而已。

    虽她上辈子于街巷市井间长大,惯见三教九流,从戎后在军中也没少听“那种”浑话,可常人拿这种私密事讲笑时,再是大胆狂浪也不至当真巨细靡遗,是以她对床帏之事绝非毫无所知,但又一知半解。

    “……同我想的不一样。”她隐着呵欠嘀咕。

    李恪昭拥着她,趴在枕间将脸埋进她的发中,沉声慵懒带笑:“那是因为我没真做什么。”

    “这还……没真做什么?!”岁行云反手按住他的后脑勺,咬牙哼道,“劳烦您,看着我可怜的手再说一遍。”

    他闷闷笑得抖肩,尚未答话,岁行云又一把拉起他的手来晃了晃,面红耳赤地皱了皱鼻子:“再看着你自己手说一遍。”

    李恪昭仍是趴着不动,修长五指却顺势扣进她的指缝。

    亲昵黏缠的十指交握让岁行云又想起昨夜某些羞耻画面,登时满面霞光。

    将她重新拥入怀中后,李恪昭唇角扬着小小的弧,沉声笃定:“若你之后因有孕无法前往积玉镇,恐怕要以为我故意算计你。”

    不愿冒一丝将来被她误会甚至厌恨的风险,所以极尽克制,未当真将她拆吞下腹,只是“这样那样”而已。

    岁行云不傻,怔忪片刻后便恍然大悟。

    “你以为我是那种人么?”她徐徐闭目,蜷在他怀中含混哼笑,“没错,我是。若当真因身怀有孕无法前往积玉镇,我定会后悔,甚至可能因含恨抱憾而迁怒。一辈子都哄不好的那种。”

    “你有你的傲骨,积玉镇一战对你很重要。你也想与别人一样,凭自己堂堂正正得到功勋与荣耀。我明白,不会让你含恨抱憾。”他纵容地笑笑,以唇在她额角落下无形印记。

    情生而欲动,此为人间常理。当世大多男子在取舍间会将“欲”字放在前,但李恪昭不同。

    或者该说,因为岁行云对他来说是不同的。

    他最初确因形势所迫才顺水推舟结了这亲事,左右身边多出个“妻子”并非坏事,他尽到为人夫君的责任便是。

    可近两年相处下来,岁行云于他已不仅仅是“李恪昭的妻子”,更是“李恪昭的心上人”。

    他不单要给她世间最好,更要从万千“世间最好”中仔细挑出“她最想要”的。

    “你待我这么好,等打完积玉镇我就投桃报李,”岁行云大为感动地在他肩窝蹭了蹭,烫着脸大胆发愿,“到时我定好生揣摩,还你一场尽兴欢愉的圆房!”

    “闭嘴,”李恪昭倏地松开怀抱,狼狈转身背对她,“睡、觉。”

    岁行云被感动得难以成眠,瞪眼傻笑好久,最后还是忍不住,戳了戳他略显僵硬的后肩。

    “欸,你从哪里知道‘岁穗’这个名字的?”

    “岁穗”这名本属于原来的岁十三。岁行云既在机缘巧合下承“她”躯体与身份,这名自也是身份的一部分。

    之所以对这名守口如瓶,倒不是介意什么,主要是此名糯软可人,她寻思着自己若顶着如此温柔小意之名,却在外行种种凶狠杀伐之事,着实不大匹配。

    她就是没想明白,李恪昭究竟是打哪儿听到这名的。婚书上不是只有“岁氏第二十七代十三女”么?

    李恪昭并未回头,只道:“你自己说的。在巩都时。”

    他提到巩都,岁行云便想起了。

    那时她重伤被救回后一直睁不开眼,但偶尔神识清明时,也能听到周围人说话,还会自得其乐在心中接嘴。

    她依稀有印象,李恪昭是曾在她耳边嘀嘀咕咕说过好几次话,还问过她一些问题,但具体是什么,她清醒后便记得不大清楚了。

    “我竟说了出来?!”岁行云大惊失色,倏地拥被坐起,“你都听到些什么?!除了‘岁穗’,我、我没说什么……惊世骇俗之言吧?”

    李恪昭回首瞟她一眼,语气古怪:“‘娇软甜的小郎君’,这句够惊世骇俗吗?”

    嗯?!重伤昏迷时的零碎呓语,为何会心心念念着这个?

    “睡觉,睡觉。那时说胡话呢,不作数的。”岁行云傻眼,尴尬笑着回眸。

    这才想起此刻自己未着寸缕,李恪昭也是。最可怕的是,他某个地方居然又……难怪方才突然背过身去。

    岁行云面上更烫,赶忙挪开目光,佯装不察地躺回去,谨慎地将自己还发酸的右手藏到背后压住。

    “那个,或许,我突然想,”她吞吐半晌,干笑三声,“为了你好,在打下积玉镇之前,咱们是不是仍旧分房睡?”

    李恪昭未置可否,只是一声冷哼。

    由于李恪昭需于九月初一到任屏城,于是府中一行人在八月十九便出了遂锦城,紧赶慢赶往屏城去。

    李恪昭要考量的事极多,途中的时间但凡临时想起什么,便会轮流唤不同的人到马车上来谈。

    而岁行云也不闲,除需再斟酌积玉镇一战的备选战术,还得愁后续练兵之事。

    因叶冉如今不良于行,李恪昭又有不少事需听他意见,岁行云也有许多事要同他商量,他便同在这车上。

    赶路到第五日,李恪昭总算将诸事都大致捋完一遍,岁行云的事也大致有谱,三人才稍稍松弛闲聊。

    “有个问题,我憋好几天了,”岁行云啃着早前飞星从路上买来的秋梨,疑惑道,“既君上已定下由公子接手收复积玉镇,不就该收回成命,或至少暂缓让公子外放屏城之事么?”

    李恪昭明显愣了愣,叶冉也讶异抬眼看向她。

    “不去屏城,我哪来的兵?”李恪昭不答反问。

    岁行云如梦初醒,赶忙讪讪收回目光,笑道:“咳,我这猪脑子。还以为司戎国卿会很快调集大军交付于你。”

    其实并非她驽钝,是上辈子的许多事在她脑中根深蒂固,有时稍散神便会记混。

    后世受惠于农耕技术的成熟,四境之内的人口总和非当下可比。

    加之天下一统,朝廷国库有足够余力长期储备大量兵力,若有事发生,军府几乎能在得到消息的当时就调兵应对,此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可当下尚在诸侯争霸时,几十个大小诸侯国各自为政,仅五大国各自人口过千万之数,许多小国总人口都只不过数百万。

    如此,别说那些小国,就是大国都不敢常备三五百万大军,否则国中必现大量荒地,不饥荒动荡才怪。

    且诸侯王们又受分封制影响,对治下众卿大夫家族通常并无绝对压制的实力,许多诸侯国内部其实更像松散联合的邦国。

    君王虽位尊,国库却不一定厚于各卿封地,非战时,朝廷养不起太多闲置兵马,通常就二三十万常备兵力拱卫王都、戍守边境要塞而已。

    若对外有战事,通常得让各地临时招募武卒,待战事结束再放他们归家务农。

    自三十年前灭陈国后,缙国已久无大战,朝中司戎国卿手中总共就管着十五万王属大军,其中五万乃王都卫,剩下十万还得分散在十几座重要的边境城池守城。

    如此现状,无论从哪边抽调两三万人都不行,否则一不留神就可能出蔡国那样的大乱子。

    卓啸之所以能弑君窃国,正因蔡国那支战无不胜的百万常备大军有近七成来自他的封地,那些士兵虽口中尊王,实际却只听他之命。

    “岁氏神巫托梦教你谋兵布阵,却忘记告知你,出兵之前是需先募兵的?”叶冉兴味嗤笑,“早前李胜那三万人,可是他从自家封地募集来的。”

    这就是为何李胜带兵前去收复积玉镇,战损才五千就撤兵的根本原因。

    李胜从自家封地募兵三万,缙王只会按人头拨付军饷,若是功成便对有功将士进行封赏,但交战期间的粮草所需,得由李胜自家解决。

    如此一来,他及手下怎会想与敌军长期僵持,甚至血战到底?攻防之间消耗的可是自家人口与粮草。

    岁行云食不知味地嚼着口中梨,犹豫许久,还是小声提醒道:“君王手中兵权形同空架子,这样很危险的。蔡王前车之鉴不远。一国之兵,当是‘国之兵’,而非卿大夫、上将军之兵。”

    叶冉道:“何止蔡国?公子早就呈奏君上剖析过此事,天子式微也与分封有关。君上此次命公子前往屏城,便是有意让公子做个尝试……”

    按常理来说,李恪昭质蔡数年也算于国有贡献,如今归来,至少该得到属于自己的封地。

    但缙王只命他主理屏城军政事务,并不说就将这城封给他,只道他在此主政期间,七成税收、粮食上缴王都国库,剩余三成留给他自做用度。

    “看似公子受了打压、欺负,但这其中另有深意。主意还是公子去年派人从蔡国送回给君上的,”叶冉看向李恪昭,好笑道,“我记得那时本想的是从钦州开始试行,公子这算不算搬起石头砸了自己脚?”

    李恪昭展开一册竹简,从容道:“不算。于我来说利大于弊。”

    岁行云恍然大悟。原来后世的“食邑制”竟也是起于李恪昭?

    他自己先试过废除分封后的利弊,找到解决之法,将来再逐步各个击破,以最不易激化矛盾的方式,不动声色将各家在封地的世袭治权收回朝廷集中。

    当今大势,五大国谁先完成朝廷集权统合,谁才会有绝对实力成为争霸的最后赢家。眼下其他几国似乎尚未堪破这点,缙国却已在拿李恪昭来试金了。

    还是他自己想明白后提出的谏言!

    她以饱含崇敬的眼神热切望向李恪昭,心中咚咚乱跳。若非叶冉在场,此刻她多半已扑上去了。

    李恪昭握拳抵在唇边轻咳两声,撇开头去,耳尖微红。

    “让我下车!我要去和飞星同骑,”叶冉忿忿控诉,“近来不知怎的,大家都说一看你俩就觉齁得慌!”

    八月廿九抵达屏城,无咎率一队手下在城门外五里亭接应。

    “坐上去试试?”无咎指指面前那辆四轮小车,对叶冉笑道,“小六特意吩咐为你准备的。本想下月送到遂锦给你,十日前得消息知你要随小六来屏城赴任,我索性带到这里来等。”

    小车为独座,形似圈椅加了四轮,顶上、背后有锦蓬遮雨避风。虽需有一人在后推着走,但行动起来总归比坐轿要灵便,也免了叶冉拄拐辛苦。

    “往后朱雀、瑶光为你近随。”李恪昭挥挥手,两人应诺,便上前扶了叶冉。

    叶冉眼眶微润,执礼轻哑道谢:“多谢公子。多谢无咎大人。”

    在旁默不作声的岁行云蹙眉,再次好奇打量谜一般的无咎。

    与上次在遂锦城外一样,他还是素锦武袍,半面鎏金面具遮住上半脸,眼神柔润,笑如和煦春风。

    后世之人时常称呼官员为“大人”,当世却只会称无官无职的贵胄嫡亲子孙为“大人”。

    譬如齐文周就被称做“大人”,因他是从前蔡国相齐林之孙。

    岁行云清楚记得,上次在遂锦郊外埋葬十四名同伴那日,无咎曾亲口对她说,他是“宜阳君公仲廉的外甥”。

    既是外甥,在当世便不算嫡亲,叶冉为何称他“大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