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75、第七十五章

    自叶尹开了头,之后短短半月内,有近五十封类似奏章陆续呈至李恪昭面前。

    后宫历来是朝堂博弈的关键之一,其中既牵扯到君权与臣权之间的制衡,也暗含臣权与臣权的较量。

    此类制衡与较量有利有弊,参与者们也各怀盘算,其间有公心也有私心,很难一概而论。

    对某些怀揣小心思的贵胄重臣来说,若能将自家姑娘送上君王榻,便算与君王有了姻亲之盟;倘使再有了王嗣,家族利益便多了一份长久而切实的保障,维护君权自会更加落力。

    而在一心为君的忠耿中间派看来,哪怕君王本身并不贪色好美,但新君在羽翼未丰时,以姻亲巩固与贵胄重臣之家的联盟,能快速稳固地位、拢群臣为羽翼,减少政治上的内耗,这对大局来说最优之选。

    如此众望所归,况且李恪昭登基才一年多,算不得坐稳了王座。若对此只知一味强硬,全凭自身喜恶独断,就可能使忠谏者失望伤怀、使墙头草倒戈,稍有不慎便会引发朝局动荡。

    在实力尚不足以对下形成全面压制时,如何妥帖应对群臣对后宫之事的谏言,这很考验年轻新君的智慧,也很考验新君与王后之间的信任和默契。

    面对这棘手局面,身为王后的岁行云聪明地选择了置身事外,对是否立妃之事不置一词,谁也挑不出她错处,自无从发难。

    而李恪昭也不急于强行平息众议,在朝会上对是否立妃、充实后宫的议题更是避而不谈,只有条不紊地展开台前幕后的各项布局。

    到了六月中旬,李恪昭才就“是否应群臣谏议充实后宫”之事,单独与王叔李晏清、国士叶尹、国相李唯原三人密谈。

    这三人于先王重病之际临危受命,在李恪昭与两位兄长兵刃相见时极力稳住朝局,使他不必在登基初期面对一个混乱政局,也使缙国朝政与民生未因此受到太大冲击。

    可以说,若无这三位老臣殚精竭虑斡旋各方,从先王到新君的权力交接所掀起的血腥风雨,断不会只控制在九重宫门之内。

    所谓君子用人论迹不论心,无论他们有无私心,都确确实实做出了利国利民的贡献,因此李恪昭对他们心怀诚意尊重,这才有了今日的密谈。

    “于朝堂之外,三位于我皆是尊长。今日无旁人,请畅所欲言,不必拘礼,也不必顾忌。”李恪昭给出了极高的礼遇。

    既得君王信任礼遇,三位老臣便也不耍花腔。

    王叔李晏清率先直言不讳:“君上励精图治、勤于国政,不贪色好美,此乃我大缙之福。但君王是否充实后宫,此事牵涉复杂,绝不同于寻常高门大户迎小纳妾,恳请君上三思再慎。”

    毕竟李晏清贵为王叔,家中女儿、孙女与李恪昭都是未出三代的堂亲,按俗按律皆不通婚,李恪昭即便允了充实后宫,于他也不会有多大利益。他在此事上真无私心,纯是为大局着想。

    自上而下的全面革新,提振国力最终一统天下,这事从李恪昭高祖辈起就已有端倪,后来他的祖父、父亲也承袭此志,一点点在清理障碍、暗中布局。

    只是前几代缙王对变革的具体路线走向还有所踌躇,许多事还留着余地。

    如今李恪昭累李氏三代君王之功,时机已趋成熟,他自己又有备而来,王叔李晏清对他是寄予了无限厚望的,自不能眼看着他耽溺于儿女情长,因小失大。

    而国士叶尹则将话说得更加直白:“君上曾言,推行新政的最终目的,不止要让缙国不同,更要让这天下不同。此等宏图大志,若无朝野上下一心同欲,实难如愿。君上无外戚助力,少时又远质他乡,在国中根基并不稳固;而王后到底是蔡国人,况且‘希夷岁氏’不沾世俗,此乃天下共知。若君上固守王后一人,革新之路上将面临诸多本可避免的阻力。”

    李恪昭神色平静地颔首,又对国相李唯原道:“国相有何见解?”

    “君上明鉴,王叔与国士所言句句在理。且,自古无王后分掌国玺之先例,眼下还是位出身异国的王后,臣民有所不安也是常情,恳请君上三思。”李唯原捋须叹息。

    认真聆听了三人的肺腑之言,李恪昭起身整理衣冠,郑重向他们行了晚辈礼。

    三人大惊失色,忙不迭伏地还礼,口中告罪。

    “等到天下重归一统,大缙王后就再不是‘异国人’。三位尊长若信我,请助我夫妇一臂之力。”李恪昭唇角轻扬,单手负于身后,昂藏立于王座前。

    “将来你们便会知,王后不是寻常王后,孤也绝不会是寻常君王。”

    自天命十六年在仪梁因一纸婚约而相逢以来,岁行云与李恪昭携手经历许多,李恪昭对岁行云的信任超乎所有人的想象。

    许多人都以为,他交给岁行云那半枚国玺,不过是一时为情所迷的荒唐之举,借此象征性地表达心中宠爱而已,绝不会让她实质行使半印之权。

    “……实不相瞒,连我都这么想过。”岁行云把玩着手中半印,闷笑出声。

    李恪昭轻嗤一声,斜着睨她:“所以呢?接下来的事,你管是不管?”

    若按李恪昭私心,他并不想将岁行云牵扯进来。因为他接下来要做的一切,稍有不慎便会背负千古骂名。

    可他又很清楚自家妻子的秉性,她不是乐意被人护在身后的金丝雀。

    所以他让她自己选。

    无论她要与他共同进退,还选择站在他身后,他都会如她所愿。

    “我不担心什么身后骂名,自是要与你并肩而战的,”岁行云以手托腮,侧脸笑望他,“不过,若按咱们方才所说的步骤来,最多五年,举国军权泰半都将由我实际把持。你就这么信我?不怕将来我生出狼子野心?”

    “当年在仪梁初见时,你曾歃血盟过誓,此生不负不叛。我一直深信不疑,”李恪昭瞟了小摇篮一眼,半真半假哼道,“况且我有人质。”

    这什么丧心病狂的亲爹?亏得秃小子还听不懂人话,不然此刻定要从摇篮里跳将起来,疯狂摆动小短腿儿夺门而逃。

    “你能如此信我,我实在开怀。可是,”岁行云哭笑不得地捶了他一拳,“你能不能待你儿子好点?”

    “若你当真兵变,那就说明心中已无我。既你都不要我了,我还要他作甚?”李恪昭重新执笔批阅奏章,口中嘀咕。

    安静凝视他的侧颜半晌后,岁行云抿了抿笑唇,轻扯了扯他的衣袖。

    李恪昭回眸:“做什么?”

    “没什么,”岁行云倾身在他唇畔落下一吻,笑着冲他飞了个荒腔走板的媚眼,“只是突然觉得你格外俊俏。”

    虽不是她心心念念的那种温顺小郎君,却总能以古怪的方式甜到她。

    猝不及防的李恪昭怔了片刻,倏地扭头垂眸,一本正经继续批阅奏章,颊边却可知不知地泛起淡红:“别想哄我‘嘤嘤嘤’,这会儿没空。”

    “怎么还脸红了?这不符合一代英主的气派啊。”岁行云以指轻点他的颧骨,追着闹他。

    李恪昭不闪不避,却也不看她,停笔垂眸,沉嗓隐笑:“眼见着都快成被你哄成一代‘嘤’主了,何来气派?”

    想起自己昨夜如何软硬兼施地将李恪昭逼成一代“嘤”主,岁行云双颊倏地赧红。

    “那,我……投桃报李一回?”

    等到李恪昭疑惑转头看来,她才不太自在地干咳两声,尽力做出些微娇羞状,笑眼弯弯,嗓音甘甜:“嘤。”

    既李恪昭放手将军务之事交由岁行云全权主理,她便大刀阔斧地开工了。

    此时民风对“王后与君王共掌大权”原本很难接受,缙国臣民对岁行云这个王后的异国出身又颇为不安,按理她会举步维艰。

    但人心往往畏威而不怀德,这也正是李恪昭将军务大权交给岁行云的原因之一。

    在国相李唯原与国士叶尹的鼎力配合下短短半年里,岁行云接连甩出了几个迅雷不及掩耳的大动作。

    她大胆启用了一批青年将官,完成了军府制的雏形搭建;并在叶冉、卫令悦的全力襄助下,对团山屯军进一步强化整合,使司金枝与叶明秀能稍作腾挪,轮流前来王都统辖东郊大营那十万王前卫。

    司金枝“杀神”之名早已传遍天下,她既听命于王后,自也没谁敢轻易往刀口上撞,最多在朝堂上打几句不痛不痒的口水仗。

    除此之外,岁行云还出人意料地恭请李恪昭的文武启蒙恩师姬名扬、夏侯密两位长者坐镇,在遂锦城郊建立了当世第一个文武兼修的官办学府,长远保障了年轻将官的储备。

    李恪昭也启用了卫朔望,在王叔李晏清的协助下,对王前卫进行了一次全面筛选与重整,打造了一支绝对效忠君王的精锐暗卫。并令无咎整顿了多年来在各国经营的眼线,正式布好了堪称当世最严密的情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