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166、第 166 章

    严江在即墨观了人文史诗,又溜达达向东,一个月中走完了整个胶东。

    这里胶东深入黄海,紧临渤海,处于齐国的大后方,被开发的十分完善,这里矿产丰富,铁铁丝麻水平相当之高。

    严江在这里看到了高炉炼铁,要知道秦国的炉铁还是自己带去的,而这里,居然已经有冶铁业。

    唯一让严江觉得可惜的是,这里依然还在煮盐,这种耗费柴火的做法让盐价居高不下不说,周围滩涂的也被砍得差不多了。

    这里的庶民们更多是在滩涂中捡食“泥盐”。

    可不能小看这种泥盐,这种混了沙子泥土的盐居然还是大宗货物,基本庶民都吃它。

    至于说海盐有毒,泥盐太脏这种事,对庶民来说,都是属于“矫情”的范围。

    这里沿海的民众基本都以煮盐卖盐为生,虽然有土地,可土地多为田氏宗族所有,他只能将盐卖给齐国政府,换为的钱向宗族买粮,而宗族以此具敛财富。

    严江走这一路,最直接的感觉就是姓田的真tm太多了。

    简直深入到齐国的乡里村里,更不要说每县的豪强了。

    他路过海边的黄县时,一进兴起,看到一处海崖非常适合晒盐,就顺手教了那里的海民晒盐之法。

    原理超简单,在各个水池把海水晒浓后,用桶集中挑到一处水池里再晒,层级向上,就有盐自然析出,以及搅动盐水加快结晶,这些都是他在旅游时见过的。

    不怪他知道的多啊,实在是后世把这些“古法晒盐”、古法“制茶”、古法“xx”当成旅游宣传,不但观景可以看到,网上类似视频更是多得一塌糊涂,严江清楚地记得没穿时他喜欢看各种农村生活的小视频,虽然很多错漏百出,但生活嘛,不用那么认真。

    这种晒盐法能大大解约木柴,当地人非常感激,专门让人出海去钓打他喜欢的吃的海鱼,几乎把后世的几千上万一条的昂贵鱼种吃到烦不说,还跟着去捕捞了一波。

    猫头赢的伙食也得到补充,肉干鱼松尽有,非常满意。

    有了晒盐之法,海边一时大建盐田,原本无用的滩涂地都被开辟出来,这些庶民们不怕远不怕累,只怕拿不到盐。

    陛下已把齐为己有,每天陪着阿江视查也超用心,只是它肯定不会告诉阿江,自己想的不是这些人有辛苦,而是在想那些六国刑徒们又可以有新去处了……

    于是人们就看着那聪慧温柔的郎君抱着心爱的芦花鸡,坐阴海岩下的阴凉处,拿着插了麦杆的橘子,不时给鸡吸一凉口,看着潮起潮落,观云卷云舒。

    陛下就很美滋滋,感觉难怪阿江要回到东方。

    想当年,他们一路回来的,大夏那地便不提,光是的天山之南那片大沙漠就让鸟头秃,成日都要戒备探路,寻找食水,如今却只需要与阿江同吃同处,就有天下名山可观,名景可看。

    甚美,甚美。

    如果阿江不指着烈日下盐田里的盐人说他们有多辛苦,就更舒适了。

    以及,这盐产量若增,等他拿下齐国,是否要考虑加些盐税呢?

    “陛下,待海盐通行天下,记得保持盐价,如此,才可让人口繁茂……”严江揉着鸟儿告诫,“缺盐使人乏力不振,伤及肾水,甚至损伤寿命,不可因小失大。”

    鸟儿认真地点头,再看盐田,就有很遗憾。

    ……

    等到七月时,从黄县出海的海船回港,引来一片欢呼。

    齐国是最早走海上商贸的国度,黄县则是离朝鲜最近的港口,严江专门在这等了半月,终于见到了这出海大船。

    船有三帆,长有三十余米,上有两层,借风行船,严江带着猫头赢观看了这海船的上上下下,准备回头画细节图,给自己的《国家宝藏》系列藏品添砖加瓦。

    这次贸易收获不小,运过去的漆器、丝麻,都换回了大量的皮毛、毤服(皮衣),严江还画了一张小画,让船长有机会去帮他收购一点人参,还给了一把胡椒当定金。

    那位满脸皱纹的老船长当时就一口答应,说风季来了不出海,下次再去,定给你购来。

    严江也很满意,又和这位船长聊起了当今朝鲜的风土人情,问起他们是怎么画的海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