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72章 知止

    接下来的几天,徐湛一直住在林府,在愉快的陪伴族爷和三叔钓鱼遛鸟下棋中度过,不是他喜欢这里,实在是不太敢回馆驿,生怕再遭受那种“冰与火的洗礼”,族爷再高冷,也比那如花似玉的契弟亲切多了……

    这可急坏了魏同知和他的小伙伴们。

    第六天,何朗派出的人终于回来了,带来了舅舅的回信。

    “谢天谢地,”徐湛笑道,“再不来,老魏要上吊了。”

    信中除了徐湛所托之事意外,全是舅舅的关切之意,看的徐湛险些落泪,想到舅舅和外公的恩情,对林老爷的愧疚也少了几分。

    他收起信件找来郭莘,两人谋划了许久,这件事交给郭莘负责是最合适的,郭莘读书不行,却精于世故,圆滑精明。

    一切都安排妥当,他找到林老爷,进行了一次恳切的谈话,有了之前五天的感情铺垫,林老爷才勉强有听下去的耐心,但仅仅是有耐心而已,他的答复是:我多年不理家事,找你三叔谈。

    徐湛从善如流,将借粮的事跟三叔去谈,三叔反问他:“这间屋子叫做‘知止堂’,你可知道出处?”

    “回三叔,出自《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徐湛回答道,心里清楚,这是暗示他明确原则端正立场。

    三叔点点头:“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湛儿,念你是初犯,就不动用家法了。你这个年纪该把心思放在读书上,再敢插手家里的事,须知家法不是摆设!”

    吓唬我?!

    徐湛心里哂笑着,从知止堂退出来,对何朗说:“备车,去府衙。”

    何朗有种不祥的预感,追问了一路也未能得到答案。当徐湛将舅舅的书信拿给魏同知看时,魏同知眼泪险些掉下来,巴不得把闺女嫁给徐湛,虽然他唯一的闺女三年前就出阁了。

    魏同知兴奋过一阵,开始考虑细节:“从襄阳买粮,澄言,钱从哪里来?”

    “以官府的名义,向粮行钱庄借贷。”

    “这……能行吗?”

    徐湛笑了:“大人,一看你就没做过生意,这是绝好的机会,我若是粮商,砸锅卖铁也得跟着官府去贩粮。”

    何朗只见他们两人在签押房里密谋许久,问郭莘,郭莘也闪烁其词。过了几日,郭莘带了些人离开了韫州,其中有公门中人,也有粮商。

    何朗有些明白了,他问徐湛,要把那些大户怎么样。

    徐湛反问:“巡抚都不敢拿他们怎样,我一个七品巡察,能怎样?”

    何朗急了:“你若真弄来了粮食,家里的亏损可就大了。”

    徐湛转过头,很认真的看着他:“我若冷眼旁观,会饿死很多人,会有人变卖田地房产,流离失所,先生兢兢业业治理了三年的韫州,会被那些大户以很少的代价蚕食瓜分。何大哥,你也是寻常百姓出身,你知道土地对于庄户人意味着什么。”

    “退一步讲,我袖手旁观,如果闹到省里,朝廷追究下来,林家能逃脱干系吗,我能逃脱罪责吗?”当然徐湛也知道,这个几率很小,在韫州,特别是一个没有知府的韫州,这些大户才是真正的主人。

    何朗不理解:“你只需将各地灾情按时呈报给朝廷,何必节外生枝呢?”

    “我敢据实奏报吗?”徐湛苦笑着连连摇头:“从我接旨的那一刻起,我就已经被皇帝架到火上烤了,先生的命攥在他手里,他料定我不敢与地方勾结,对他隐瞒。”

    试问这个世界上谁最在乎大祁江山,当然是皇帝本人,即便他性情古怪,任性,狡猾,喜欢跟群臣玩权力游戏,他依然是最在乎天下兴亡的一个人,他看到了徐湛的与众不同,就要利用他,有锦绣前程做诱惑,有郭淼的案子做威胁,只在他棋局上添了一颗小子,就逼得徐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

    离家前父亲给他分析过其中的厉害,他问父亲该怎么做,得到一个“看你造化了”的眼神,他是带着满心绝望出来的,如果不是因为他有一个在湖广当官且对他疼爱有加的舅舅,不能搭上这条购粮的线,他就真的走投无路了。

    何朗轻叹:“这样的官不做也罢。”

    徐湛瞪了他一眼,这话他对郭淼说过,现在想想,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去备车,找我官服来,我要去见赵侍郎。”徐湛说完,常青赶紧进来,伺候他宽衣解带。

    何朗应声出去,却忍不住在心里嘀咕:真是越来越像你爹了。

    又是十五日,魏同知看着日渐空虚的粮仓和城外饥苦难耐的灾民,心里惴惴不安,各县的粮价均涨到五六两每石。

    魏同知叫来手下,焦急的吩咐:“去找徐巡按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