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38章 京剧的慢与满

    问一个人为什么不爱看京剧,得到的回答经常是:节奏太慢。

    京剧慢吗?从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上来说,真不算慢。京剧讲求写意,留白,不设实景,环境都在人物身上,马鞭一挥十里八里,抬脚一迈万水千山,黑髯口换成白髯口,刹那间就过去了几十年。从剧情上来说,也相当不慢,这一场初相遇,下一场就入洞房了,激烈的冲突,火爆的开打,咱也全都有,关键时刻的紧张和悬疑,毫不输于电影大片。

    说京剧慢,应该还是不够了解的缘故吧。一位生或旦走出来,站在舞台中间一唱唱十几分钟,京剧中这样的戏不少,戏迷自然是过足戏瘾,赏不尽的唱腔、做派、扮相、神情;外行人可能就觉得慢,慢,好慢。一员武将出征,从台左走到台右,再从台右走回台左,默默地指手划脚,一言不发,戏迷不断叫好:好起霸!好功架!好腿!外行人看在眼里:好慢!好慢!好慢!

    所以我老是觉得,欣赏京剧,第一出戏很重要,得看那种剧情完整、表演生动的大戏,先投入进来,有了感情,其中的学问和乐趣,以后自然体会得到。京剧的魅力,其实很大程度都在这个“慢”字上,慢而空灵,慢而丰满,慢得有韵味,慢得有内涵。一个字的唱腔拖十三板,没有戏迷会着急,那个旋律和音韵上的享受,不是现代的快餐娱乐可以比拟。

    不过,老实讲,京剧里也有些东西,是真的慢。一件事,这个人出来说一遍,另一个人出来,还要再说一遍,若有唱念做表上的亮点也还罢了,有些时候,基本上就是机械重复。喜剧《凤还巢》,“洞房”一场,关于新郎倌为何不悦,洪功大人在左首程浦和右首的穆居易之间问来问去,活活走了五个半来回,重复的问话传了十一遍,传到第七遍八遍的时候,再铁杆的戏迷也难免觉得啰嗦了……好吧,啰嗦得可笑,也是一份别样的喜感。

    这种过慢的情况,在新编戏里从来都不会发生。新编戏彻底扫荡了京剧里“慢”的问题,剧情紧凑,节奏飞快,一秒钟都不浪费,每场戏都有数个转折,每句词都有几层含意……京剧里例行的出场自报家门,在新编戏里很少看到了;整套的起霸走边之类,基本见不着了;见礼简洁了,上下场提速了,场与场之间的衔接,也绝不给你空着,用交响乐,合唱,严实合缝地填上。

    但是这样比较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满。要表达的太多,承载得太多,内容太满,给人以透不过气之感。这样的戏,胜在剧情丰富,节奏明快,主题突出,然而京剧中最本质的美,反而得不到充分体现。京剧之美,从来都不在剧情的,在于大写意的文化氛围,千锤百炼的传统程式,在于唱念做打四功五法,在于演员的“活儿”,“玩意儿”。像《大探二》、《上天台打金砖》这样的老戏,剧情稀松甚至荒唐,但是流传百年常演不衰,无非就是因这些京剧本质上的精彩。新编戏在改掉“慢”字的同时,往往容易偏离这些最为纯粹的京剧审美,只剩下满满当当的剧情,那么给观众的感受,跟话剧也没什么两样。

    理想的一出好戏,应该在“慢”与“满”之间,个人觉得,最好还是偏“慢”一点。慢慢体味,慢慢享受,京剧二百多年就这样过来,将来也这样过下去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