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69章 课上论治水

      这日清晨一如往常,同窗各读各的,互不干扰。

  待林先生来时,讲堂书声琅琅,又领着读过《大学》,一一注释。

  大儒注解最是难得,大多留着传承子弟,所以拜名师,入有名的书院才大多学子求学的途径。

  林先生讲课不似成池师父秦臻那样信马由缰,由此及彼。林先生的讲解一句一句对应着注释,细密又有历史时政佐证,自成体系,所以仕林名声上要比秦先生高些。

  不同的方式有不同的味道,成池并不觉得可以分出优劣。甚至可能因为成池自幼由秦先生教导,也觉得秦先生的方式更适合自己,林先生死板了些。

  讲过《大学》,然后就讲解昨个的课业——三月,卢陵河水溢,吾辈学子感君王恩,解黎民忧,求治水之策。

  先是自荐,诵读文章,然后同窗品评。讲堂安静了一瞬,不出众的文章,学子也没这个自信在一众同窗前诵读。

  “谁先来?”林先生执尺敲着手心,在讲堂踱步。

  “先生。”有同窗示意,声音听着耳熟。

  还未侧耳细辨,就听见林先生说:“丁宁,你先来。”

  嗯?丁宁。

  许久未见,丁宁高了些,一袭青衿学子服,衬得文质彬彬。他在座位上站了起来,展卷诵读。

  “前唐末,有浩浩泗水溢流,荡荡怀山襄陵,饿殍遍野。帝暴,不加敛,然有疫从之,一时生灵涂炭,满目疮痍。后太祖有德,惟帝王致治,承天命以安社稷,裕民为先,免租赋徭役,泽披天下,水自退……故上有仁德,则天下皆安。”

  听完丁宁的论证,成池无语。这个论证啊,不管多么花团锦簇,都逃不了一个字:德。帝王德行与天地有感,论证治水在于修德。论据是前唐皇帝不好,所以上天就发大水了,今朝太祖开国,因为他是有德之君,所以水就退了。

  论证不对吗?可以不对吗?能说不对吗?

  唐暴政,太祖泽披天下是政治正确!

  谁敢说不对?

  咳,略过不说。难道君主有德行就没天灾呢?文章结论是君子修德,可垂手而治,天下大同。

  “……”

  什么玩意儿!

  “好的,坐下。谁来评?”又听林先生说道,“你来。”

  挨着先生的一个学子站了起来:“丁同窗所论甚好……”

  辛苦这位同窗使劲夸了,竟能说这么多,方方面面,夸出新姿态。

  成池觉得自己有点跟不上时代,现在流行治水之策这么写?

  成池没了当堂诵读或品评的欲望,低头想着或可把曲子谱出来,或在舍馆外种上一些花。

  正神游千里,看见一截戒尺敲敲成池的长案几上。

  “成池,你来诵读。”

  成池看了一眼,站起来诵读,不疾不徐。

  读完讲堂沉入安静,只余成池的读书声。成池还未变声,童音读着家国天下事的感觉有点奇怪,并不讨厌。

  等读完了,一时连个品评的也没有。旁边有人好奇的看着这个“小同窗”。

  “你认为写的如何?”林先生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