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五十七章 挺身队(四)

    书友626746831:您好,一周不更新的小说应该不止我一个吧?难道他们都是江郎才尽?呵呵,大刀是这几天遇到点小麻烦,没时间,也没心情更新,跟您,也跟各位书友说声对不起。

    ***

    百武正雄大佐心里窝囊透了,他在松井石根大将面前夸下海口:“只要挺身队出动,没有完不成的任务,请将军阁下静待佳音就是。”牛皮吹得不错,可现实却是无情的,死了三十多,伤了十几个,死的连尸体都没带回来,最关键的是任务没有完成,国军的秘密武器全被付之一炬。所以,虽说歼灭了国军近百人,但对百武挺身队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打了个败仗。

    在临时指挥部里,百武正雄大佐愁的在地上转来转去,本来满以为手到擒来、万无一失的事,到头来却弄得灰头土脸,他想来想去,怎么也想不出如何向松井石根大将交代。

    其实这一切,都是百武大佐过于轻敌的结果,他一直以为:自己的队伍经受了德国人的严格训练,又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对付一帮武器陈旧、士气低落的中国军队,那绝对是稳操胜券。可是他也不想想,特种兵这个时候在世界上都还是新鲜事物,德国人的特种部队虽然初具规模,但也处于摸索阶段。再者德国人就算跟日本人关系不错,也绝不会傻到把自己辛辛苦苦搞出来的东西倾囊相授,所以,日本人学到的就是打折再打折的东西。再说那丰富的作战经验,百武挺身队的士兵,都是从参加过九·一八事变的部队里选出来的,虽然打过几场仗,但也只是强度有限的战斗,况且,那个草包张少帅的兔子兵,怎么能同打过两场淞沪抗战的36师精锐部队相比?

    如此一来,百武挺身队首战失利,就不是什么意外了。可是,百武正雄大佐却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这个事实,作为全日本军队唯一的特种部队的最高长官,他一直自视甚高,他的部下也一个个眼高于顶,而且日本军部也对这支部队珍爱有加,自组建以来,一直不舍得动用,这次实在被无常给逼急了,才不得已把他们派了出来,原指望一鸣惊人,到头来却损兵折将,使得挺身队的士兵个个垂头丧气。

    百武正雄大佐在指挥部里转了半天,最后咬咬牙,命令报务员给松井石根大将发报,报告这次行动失利,没办法,该面对的还是要面对。

    接到电报,松井石根大将也极为意外,挺身队一直被日本军部视为军中骄子,作为最后的杀手锏深藏闺中,一切装备待遇都是最好的,甚至他们的存在都是一个秘密,只有高级军官才有资格知道。在他看来,这样一支部队,去执行这样一个微不足道的任务,都有点大材小用了,弄出这样的结局,简直有些不可思议。

    对于挺身队的失利,松井石根也不便过于责怪,毕竟挺身队由军部直辖,归属他指挥只是暂时的。于是,松井石根回电安慰了百武正雄一番,说了一些胜败乃兵家常事之类没营养的话,但最后要求他:无常的事暂时放一放,无论如何也要先想办法弄到中国军队的秘密武器,这对帝国军队在上海的战事至关重要!

    萧峰得知罗玉国营全军覆没,不免叹息了一番,他跟罗玉国虽然接触时间不长,但总算是故交,而且他也很欣赏罗玉国打鬼子的豪气,现在故人已去,心中多少有些感慨,也对这批鬼子产生了好奇。

    在仔细研究了一番面前的鬼子尸体之后,萧峰大感奇怪,这支鬼子部队是特种部队应该确凿无疑,只是有一点搞不清,在这样一个虽然重要,但对大局没有决定影响的阵地上,小鬼子为什么会用上宝贵的特种兵。他想了半天得出一个结论:松井石根这家伙要不就是疯了,要不就是另有所图,否则,是个人就不会这样使用特种兵,他们应该在更重要的地方发挥作用。

    宋希濂也百思不得其解,虽然他对特种兵并不十分了解,但终究见过萧峰的特种部队,也知道他们创造的辉煌战绩,所以他很同意萧峰的结论,这样使用特种兵绝对是一种浪费。但这肯定不是因为松井石根疯了,一个能当上上海派遣军司令官的人,精神上绝不会有问题。那就只有一个解释,他是另有所图。

    一念及此,宋希濂失声道:“燃烧弹!他们肯定是为燃烧弹去的!”

    “嗯?”萧峰疑惑地看着宋希濂道,“燃烧弹?怎么回事?”

    “是这样,”宋希濂这时更坚定了自己的想法,清了清喉咙说道,“在得到你的燃烧弹制作方法后,我组织士兵连夜制作,今天白天……哦,应该是昨天白天了,首批的三百多枚燃烧弹就送到215团2营阵地上,罗玉国用这些燃烧弹烧毁了八辆小鬼子的坦克,还烧死了很多鬼子士兵,我想松井石根一定是得到报告,不知道罗玉国营用的是什么新式武器,他怕我们大规模的使用这种武器,所以才派特种部队上来……”

    “想搞到这种武器!”萧峰一拳砸在桌子上,接口道,“这就对了,要不然,松井石根再白痴,也不会为了一个蕴藻浜阵地,用上特种兵。”

    原因找到了,剩下的就是考虑对付的办法,萧峰和宋希濂趴在作战地图上,精心的盘算着。很快,一个伏击计划就在萧峰脑海里成型,他把自己的想法跟宋希濂说了,宋希濂听后非常赞同拍拍萧峰的肩膀道:“兄弟,这事非你不可,哥哥我会全力配合,静候你的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