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九十四章:追捕令

    告别了余夏副官,秦延斌和同伴、学生们一起踏上了去延安的路。这些天,他们耽误了太多的时间,而抗日军政大学在四月份就已经开了第四期了,严格意义上来讲,这次他们不算是抗大正式的学生,而是接受进修培训的新四军基层干部。

    为了避免与国民党辖区政府和军队产生不必要的冲突,秦延斌和大伙尽量选择僻远的山区行走。在保安团指挥部,余夏让学生们通过电报与家人取得了联系,报了平安。他还送了一些盘缠给秦延斌。在一个小集市上,秦延斌用这些盘缠买了几匹马,和一辆马车。男的骑马,女的坐马车。

    学生们一路情绪高涨,唱着《国际歌》和一些早就流传开来的抗日歌曲。

    1938年9月初,秦延斌终于到了延安。

    延安,本是陕北的一个小小县城,自古以来就是华夏民族和蛮夷对抗的前线。1936年以来,红军主力驻扎在此,后国共合作,改编为八路军。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以及思想上的进步被海外媒体积极关注,并宣传,吸引了不少爱国青年前来投入到抗日救国的大潮中去。

    望着巍峨的宝塔,秦延斌百感交集。他原本从一个国军战士,继而成为新四军的营长,如今又要成为一名军校的学生了。

    负责接待的同志将众人安置在宝塔山下的一排窑洞里,简单的洗漱之后,大家甜甜地入睡了,毕竟这么多天,谁也没有睡个安稳觉。

    秦延斌还没有睡意,翻了个身,想起了远在江南的高鸿岳、陈二厨等人,不知道他们现在情况如何。虽然经历几场大战,可日军的攻击势头依旧没有减弱。国民政府也做好了迁都重庆的准备工作。

    “秦兄弟,你在想什么呢?”睡在隔壁的赵天铭看到秦延斌还没有睡着,问道。

    “没有想什么,我不想睡!”秦延斌搪塞道。

    “经过这些天一路走来,我觉得原来的我真是幼稚,日本咄咄逼人,我早该来这里了!”赵天铭说道,“我要成为向你一样的大英雄!”

    秦延斌笑了笑,说:“是不是英雄不要紧,要紧的是有一颗抗日的心。”

    赵天铭尴尬地笑了下,说:“秦兄弟,你给我上了一课,投身抗战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名,而是真正的以救国救民为己任,你的话我记住了!”

    这时候,旁边的周斌、邱顺天、马梓民等人都没有睡着,一想到明天就要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大家心里都是无比激动。

    第二天,赵天铭和几个同学早已由专人带去抗大,而秦延斌则先去了部队接待处出示身份证件,处理好人事关系。

    邱顺天领着秦延斌三人在一个干部模样的人带领下,来到抗日军政大学。

    抗大规模其实并不大。一个普通的大门,上面横着一块大木板,上面刻着几个楷书大字:中国抗日军政大学。旁边两个持枪站岗的学员,显得尤其庄严。校舍是普通的平房。在专人带领下,学校负责新四军干部培训的接待同志接见了几位,说道:“如今我们的抗日军政大学已经是第四期了,而且第四期也是今年的4月份开学的,如今都有一些人结束学习,毕业了奔赴抗日前线了。你们现在才来,我们的校舍都差不多住满了,真不知道怎么安排你们了,而且像你们这样的情况我也第一次遇到。”

    邱顺天忙说:“我们是因为南方战事吃紧,这才延误了这么久。”

    接待员想了想说:“我去请示校长如何处理,请几位稍等,坐下先休息一番。”

    秦延斌安静地坐在一张长条凳前。学校里宽阔的操场传来了军队训练的口令声,和整齐的脚步声;不远处的教室,老师还在给学员们上军事理论课。这里看似简朴,却处处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活力。

    “校长要见一见你们,有请几位去校长室!”接待员回来了,说道。

    几个人慌忙站了起来,整理好自己的衣物。秦延斌心跳突然加速了起来,虽然他早就知道,抗大现任校长是八路军三个师之一的115师师长林彪,因为在去年被晋绥军哨兵误伤而一直留在延安就医,同时直接领导抗大,主持全面工作。115师在平型关一战,天下闻名,林彪师长也为全国人民所知。

    转过几个回廊,4人被带到了一间普通的办公室里。接待员敲了敲门,里头一个庄严低沉的声音说道:“请进!”众人鱼贯而入,脚步都是轻轻的。只见林彪校长在低着头批改文件,过了一会儿,他才抬起头来。

    浓密的眉毛,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脸上的线条也是那么的棱角分明,再加上身上穿着的那身干净整洁的八路军军服,林彪校长给人一副威武庄重的形象。虽然他只有30岁出头,气势上却压得几人都不敢大声喘气。

    “你们来了!”林校长操着一口湖北方言,和蔼地说道,“听说你们还顺道灭了一伙土匪,真不亏是我军优秀的指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