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十四章 少年强则国强

    第二天一大早,巴特早早的把泡泡从被窝里拖出来,洗漱后驱车前往福尔泽小学。

    福尔泽小学位于南宁市隆安县丁当镇定坤村陇何屯,是一个以瑶族为主的聚居区。学校的发展史颇为曲折:1980年隆安县为了满足周边瑶族孩子教育需求,在陇何屯盖了一栋三间的木瓦结构的房子设立了定坤小学陇何教学点,2001年撤点并校,陇何教学点并入了定坤,当时学校有53名学生,要到定坤小学就读,但从陇何屯到定坤小学,有近10多公里左右的路程,需要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家住在陇何屯的黄秀文老师主动辞掉定坤小学老师的工作,回到陇何教学点教书。

    陇何教学点因已撤并,黄秀文老师没有工资,乡亲们就每年你五元他十元的集资给黄秀文老师,集资款根本不够支撑黄老师的家庭开支,黄老师就起早贪黑的弄点山货,走路扛到镇里卖掉补贴家用。山里没有电,黄秀文老师为了让孩子们更多的了解外面的世界,用自己的自行车改造了个发电机,每当课余时间学生们轮流踩自行车发电带动电视机看节目。

    2002,南宁电视台的周建华记者前往山村采访,以黄秀文老师和孩子们的故事为题材,拍摄了一期乡村教师感人纪录片。节目播出后,经过南宁市一些热心人士牵线搭桥,远在美国的退休建筑师福尔泽老人看到了纪录片的光碟后,被感动了,他决定捐助4万元建一所小学。经过大家齐心协力,2003年3月,两间水泥教室正式建成,学校改名为福尔泽小学。校舍建好后,53名学生搬进了新的教室学习。

    小学落成典礼当天,当时已83岁的福尔泽老人特意从美国赶来。他抵达隆安县丁当镇之后,如果要进山就只能走15公里的羊肠小道。因为福尔泽动过开胸手术,其家人、南宁的朋友都劝他不要进去了,但是他说想看看新建的学校,看看这里的老师和学生们。

    福尔泽老先生花了近3个小时,几乎是爬着进了山屯。来到学校,他了解孩子们的情况并参加了开学庆典。回去的时候,年纪大且身体不太好的福尔泽在大家的劝说下,被10多个村民用长椅抬了出来。福尔泽很是感动,也深深感受到村民们出行的不便。之后,福尔泽表达了想再帮村民修路的想法。他决定再捐20万元人民币,修通新定屯进入陇何屯和龙轰屯的道路。由于都是陡峭的山路,20万元只够买材料等。请不起人来修路,两个屯的56户人决定就按人头包干分配修路。

    2005年,新定屯到陇何屯和龙轰屯7公里的路段修通了。原来大家外出要走7个山头,3个多小时,现在开摩托车只要约1个小时即可。

    周建华牵头成立了一个公益组织“阳光助学联盟”,定期派驻“音体美”师资力量到福尔泽小学。并且每年的六一节组织一些志愿者到福尔泽与孩子欢度属于孩子们的节日。

    到了丁当镇,巴特停车带着女儿买了一些文具和糖果,想了想又买了两桶花生油带给黄老师。泡泡看见有竹子编的鱼篓卖,缠着巴特要买一个,巴特欣然同意,泡泡高兴的把鱼篓顶在头上欢呼着蹦蹦跳跳的回到车边,转身对着巴特做个鬼脸。

    沿着崎岖泥泞的山路车开了一个多小时,转过一个垭口,远远的看见郁郁葱葱中若隐若现的有一栋白房子,房子旁边停了一排车,福尔泽小学到了。停好车,巴特把文具和糖果拿下来交给了桂花姐,又拎上两桶油准备拿给黄老师。路过教室的时候泡泡扯了扯巴特的衣服,原来是几个志愿者带着几个孩子在教室的外墙画墙绘,巴特带着泡泡和负责墙绘的兔子嘉沟通了一下,兔子嘉递给泡泡一支笔和一瓶颜料还交代她在哪个部分填充颜色。巴特见泡泡有事情做,就拎着油走到楼上。

    黄老师是个很腼腆的中年汉子,岁月的沧桑在他脸上刻出了许多痕迹,眼中有着读书人那种特有坚毅,和善而不可侵犯。接过油放在地上后一边搓着手一边感谢巴特。巴特和黄老师聊了几句就去厨房帮厨。

    厨房里一群人叽叽喳喳的洗菜切菜,看见巴特进来,瘦瘦的阿才高兴的说:“总算是又来个壮劳力,来,巴特叔叔,你来剁肉馅”巴特洗了下手接过递来的菜刀“不能叫叔叔了,升级了,得叫老爷才得”

    “别不要脸了,总占人家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