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十四章 战术执行力

    “教练我错了,我接受惩罚。”

    李玉明深深的向曹禺躬身认错。

    曹禺的脸色这才缓了过来,颔首道:“你今天一场进了三个也是功不可没,但为了让你记着这事,功过不相抵,还是十圈,不能少。”

    转而,曹禺望向其他球员,眼神中满满的深意。

    “你们可知道一名球员高度的战术执行力是多么重要吗?当年董方卓在曼联不是因为顶撞弗格森或者训练不认真,而正是因为缺少这个战术执行力。”

    一直静静的靠在一旁的毛建清听完曹禺的话,默默的点了点头。

    跟他同个年龄阶段的球员都有过留洋经历,但大多数都因为这个问题而遗憾回归,尽管媒体都把他们称为“修成凯旋”。

    战术执行力正是许许多多中国球员留洋不久后就被打回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实去到国外,中国球员跟外国球员一对一比,能力是不差的。

    只是,去到赛场上,中国球员因为语言问题还有战术执行力都导致了他们很多时候游离在教练的战术体系外。

    没有哪位教练愿意自己的球队出现一名不听从战术安排的球员。

    曾经有一个笑话——

    老外教练一直在场下喊着:“Usingyourhead。”

    场上的中国球员十分不解,这老外在喊啥呢?

    队长急中生智,看老外一直指着脑袋,他惊呼:“老外在叫我们用头球呢。”

    ……

    Usingyourhead,在有道英语词典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意思:利用自己的头脑;动脑子。而不是球员所谓的“用头球”。

    这就是中国足球一直在技战术方面落后的一个悲哀。

    高技术,高水平的外教一批来了,一批走,但是球员的能力就不见提升,这不是外教水平不行,而是球员根本就不能把外教灌输给他们的东西在场上发挥出来。

    这不仅是因为语言,还因为从小没有养成强有力的战术执行力。

    在训练时,由于有着翻译在一旁慢慢的讲解,还能打个七成出来。

    可是一到场上,老外们可就傻眼了。

    这都是什么?一个个都是按着自己的想法来踢的,场上十一个人就像是十一个董秋迪,每个人用着每个人的战术。

    这样就像用着十一块零散的部件分别去敲击别人组装好的大车,这哪有可能打得过对手?

    在整体足球当道的今天,中国的球队越来越讲究球队的整体,所谓的“前场外援三叉戟”早已经成为了历史。

    过去的中超赛场上还是依靠着外援球员的发挥而决定着成绩,现在,这种现场连中甲都少有了。(2021年噢,这句话可别代入现在……)

    曹禺总喜欢把更多的时间用来演练战术和练体能,这就是在锻炼球员的战术执行力。

    演练战术这个不用说。

    体能,是球员在场上发挥出教练战术意图的保障。体能一崩溃,球员的动作就会变形,也就是所谓的力不从心。而整体足球一旦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那么印象到的甚至可能是其他10个环节。就像一台机器,其中一个轴承坏了,那么,他就算不坏,运转也会因此而变得不流畅。

    曹禺是绝对不允许自己的球员在场上出现这种问题的。

    王楚尽管在场上也经常会喜欢前插,但是,作为一名在欧洲定型的球员,曹禺也没办法再让他去纠正了,曹禺唯有改变他在中场的使用方法。

    而李玉明是一块璞玉,还等待着琢磨。

    曹禺是绝对不允许这块璞玉在雕琢的过程中受到一丝的污染,这或许只是一个不起眼的环节,但是,这也有可能因此而影响了他的未来。

    要知道,在曹禺眼中,李玉明的未来可是欧洲五大联赛的赛场。

    曹禺忽地“阴晴突变”,马上恢复平常那副随意的姿态,大大咧咧的说道:“都别想了,战术执行力这东西不是想想就行的,还得靠你们战术演练时培养出来呢。”

    李薇偷偷的在朱廷耳边说道:“老曹这脸变得太快了吧?”

    朱廷将食指比到嘴前,做出一个嘘的动作:“你不知道吗?老曹可是四川人啊?”

    “四川人?那有啥关系”李薇一脸不解的问道。

    朱廷不耐烦的低声道:“蠢货,四川变脸晓得不?”

    曹禺估计是听到了朱廷和李薇在咬耳朵,因为此时老曹的嘴角正扬起一丝狡黠的微笑。

    “赶紧收拾收拾,今晚我请大家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