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78章 瘟疫

    池鱼看到今日的梁川府, 恍若隔世,她上次来到这里不过是几个月前,那时的梁川府刚刚经历过水灾, 大部分农田颗粒无收,她被吴月算计到这里来帮她父亲平反。

    那时的梁川府虽然萧瑟, 但是至少还算干净, 如今的梁川府可谓是满目疮痍, 各个村县的灾民涌入府城, 生怕分不到粮食, 周围的树木光秃秃的,树皮和枝叶已经没了,地上寸草不生,路上随处可见饿得形销骨立的人躺在街边。

    池鱼此次从郎城里带了一些粮食来到梁川府,郎城的灾况不算严重, 加上她从京城调过来的粮食, 余粮还算充足, 她便带了一些过来先解燃眉之急。

    他们带着粮食穿过街道,不少饿得眼冒金星,瘦骨嶙峋的人看着池鱼身后一车又一车的粮食眼冒绿光。

    若不是有士兵拦着,怕是已经饿虎扑食般地冲上来了。

    有人大胆地出声问道:“大人, 这粮食是用来赈灾的吗?”

    他的声音已经饿得发虚。

    池鱼骑在马上, 扬声回道:“是!今日午时, 会在各个街道设立粥棚。”

    周围的人闻言, 立时起身往家走去,只是还算快的步子没走几步, 又慢了下来, 拼命地向前磨去。

    池鱼到达府衙, 将粮食交给了梁川府的新任知府便与沈羽去了后院。

    梁川府的新任知府名叫程正德,是个身量中等,约莫着三四十岁的男人,他很瘦,一身灰色的长袍宽大大地罩在身上,风一吹,身前的衣服便像是涂了浆糊一般贴在身上。

    他拿了粮食言简意赅地道了句谢谢,便沉默地去了后厨,看着下人熬粥。

    池鱼与沈羽被带去了为他们提前准备好的房间。

    池鱼这两日心情很差,总是心事重重的,沈羽也知道为何,他也尝试过开导,但是还是要她自己走出来才好。

    他拉着池鱼的手坐到床边,让池鱼坐到了他的腿上,他握着池鱼的手,柔声问道:“小年,你还在担忧吗?你不妨与我多说一说,我们一起想想办法。”

    池鱼轻叹一声,反握住沈羽的手掌,有一下没一下地在他手心勾画着,忧愁地低声道:“我很怕,如今无论是传国玉玺还是私兵的线索都已经断了,而且我很怕,这两样都落入了北今的手里,若是他们卷土重来,东晋定会生灵涂炭。”

    “而且如今连着两年天灾人祸,朝廷拿出去的赈灾钱粮便不在少数,虽然不至于伤了根基,但因为先帝挥霍,国库也吃紧,我们已经经不起折腾了。”

    沈羽垂眸沉思,他一只手被池鱼把玩着,另一只手覆在池鱼的小腹之上,沉声道:“或者我们可以换一个方向查起,你想,先帝建立私兵时,曾数次克扣赈灾钱粮用来供给军队的日常开销,那么,无论韩鸿影将私兵的地点透露给了谁,那人都需要有足够的钱财去支持私兵的开销。”

    池鱼闻言双眸一亮,她倒是一时没有想到这一层,她从前一直在先帝心腹之中入手,倒是忽略了这一层,“你说得有理,北今的人若是要养私兵,定是钱权在手,东晋这样的人并不多,在去查这几年来流水比较大的,身份来历不明的,或许也能查到,我这就去派人着手去查。”

    说着,她猛地从沈羽的腿上跳下来,就要着手去做。

    沈羽抬手扯着池鱼腰间的衣物,将池鱼拉了回来,双唇覆在她的脖颈间,轻轻落下一吻。

    池鱼感到痒意,微微挣扎着,嗔道:“你这是做什么?我要去写信。”

    她挣扎间,与他接触的肌肤相蹭,沈羽闷哼一声,声音喑哑低沉,“我已经派人去查了,也与皇兄与池叔说了一声,各地派兵严防死守。”

    “我想,若是传国玉玺与私兵都落入了北今旧部手中,他们应该会找一个合适的机会谋反,不然就会与我们一开始说得那样,会引起百姓逆反。”

    “所以我怀疑,此次闽江堤坝决堤,水灾泛滥,他们有可能会借此大做文章,我们不得不防,还有每次翻修闽江堤坝,朝廷都会拨出大量钱款,翻修堤坝的材料,也都是选购的最上等的材料。”

    “以求堤坝可以防住闽江江水翻涌,翻修一次可以用上五年,但是此次,堤坝刚刚建好便决堤,我怀疑,要么是工部尚书克扣了部分钱款,要么,他的心已经不属于东晋了。”

    池鱼的神色也冷了下来,“若是他是北今的人,怕是早已经存了死志,估计也问不出什么来。”

    沈羽无奈地轻叹一声,“是的。”

    两人讨论着接下来要如何去做,不知不觉便到了辰时三刻,府衙的下人为他们送来了饭菜,等用完饭,便要去施粥了,她答应了江愈要替他看着的。

    中午的饭菜十分清淡,比赈灾的粥稠不了多少的白粥,以及一道已经吃不出来是什么菜的腌菜。

    程正德是个清官,府衙的饭菜已经被他一

    减再减,都省出来给了灾民。

    也就是今日池鱼送来了粮食,不然着腌菜也是没有的。

    池鱼也理解程正德,只要省出一口粥来,便可以救一个灾民的命。

    池鱼用完饭,随着沈羽一同去了距离府衙最近的粥棚施粥。

    粥棚是用一大块灰黑色的布以及几根竹竿子建起来的,经过风吹日晒,那块灰黑色的布已经有些微微褪色。

    粥棚底下放了三大桶稀粥,散发出香甜的味道,此时还不到午时,粥棚前已经排起了长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