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第八十五章 王德发进攻乍浦(上)

    公元1647年6月21日(永历元年,顺治四年),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铜官镇第一炉铜水出炉浇注,以前的老炉炼铜实在是费时费力,张天乐用的是高炉炼铜法,单炉产量高,铜的杂质少,虽然只是一个300公斤的高炉,却抵得上以前五六个土法窑的产量,接下去还要再建几座炉窑,除了铜还有铁、铝、锌和锰,特别是锌和锰虽然矿品不是很好,粗炼出来做为合金材料缺一不可。

    那么有人要问了,建一个炼矿厂有这样容易吗?还有砖窑厂、水泥厂等,这个就不能用现代的思维来考虑,贾建军和潘卫业以前就是开小高炉炼钢的,后然环评过不了就转做了水泥厂,砖窑厂,这里面的道道门清,来到这个年代后,就不用去考虑环评了,那些土法上马的东西、工艺变成了先进的科技,只要有原材料,有场地,有人就成了一个作坊,作坊连成片就是一个厂区。

    所以说黎城到目前还在不断地升级以前的厂区,比如以前刚来时建的全是茅草顶工棚,成片成片地搭建,四周用黄泥土坯一围,就是厂房了,后然慢慢地用水泥和砖瓦,最后然建新厂房就有了钢筋水泥玻璃了,厂房也能建的很宽大,就说砖瓦厂,当初就没建烟囱,就在一个黄土断面挖洞,做为砖窑,烧一炉窑砖,弄的满地冒烟,水泥厂也差不多一样的情况,而这个时期排放的烟尘、废水等就直接排放了,大都还没有烟囱,弄的整天乌烟瘴气的,特别是一些洗矿厂出来的废水,直接排放在沟渠里,最后排入河流,不过这些有害的废水,特别是化工那边,随着手里有了更多的建材后,委员会慢慢地做有害废水过滤池,就像化粪池那样,就是建的很大,虽说最后排放出来废水也是有害的,可是大大降低了有害程度。

    有了蒸汽机作为动力,矿石的破碎变的很容易,带来的米轨小推车,运送矿石不再是难题,破碎机、研磨机省工省力,来之不易的安定生活,有房住,每月领工钱能养活全家,在铜官镇周边四岭八乡的人全来了,王林招收了一个连的兵力,日夜操练,这些人全是水兵,张天乐帖出告示,水泥厂、炼铁厂、采石厂、筑路队、城管队招人,每人每月二两银,在这样一个不讲理的年代,人命如草芥,碰到这样讲理的地方,还有什么不满足的,那些想捣乱的全被抓起来挖矿去了。

    在内江边的河湾里,以前有个造船厂,主要是造一些小渔船,这次张天乐把小造船厂买了,正在扩大规模,以后造300吨的内河船,当然是货运为主,把原来的造船工匠留用外,又新招收船匠,缺的就是人。黎城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每一个人,那怕是老翁都有用场,最喜欢流民、乞丐等,这些人挖河沙、挖沟渠、和泥、做砖坯以工代赈很快组织起来,一些在家的妇女,老人,半大孩子可以在家里空下来做些杂活,比如,各种绳子,草绳、麻绳,各种粗细规格都要,还有江滩边上成片成片的芦苇编成席子、用山坡上一人多高的茅草编的草垫子,草袋子、芦苇筐、篮子等全要,这些,全在城里有个叫供销社的商铺里面收购,价格公道、买卖公平,可换银钱,也可换火柴、肥皂、小圆镜子、细白精盐等。很快就成了方圆百里内闲散农户的主要收入,这样的收入,比打渔还要好。

    铜陵至李庄开通定时航运,黎城运来了大量的生活用品、布匹及工业制品、副食品。铜陵把粗炼好的铜锭运送李庄,再有李庄运送长垣,装上火车直达黎城。那里目前需要大量的铜原料,没有铜做不出马达、发电机、锅炉、电缆电线、电子元件、炮弹、子弹等等,随着进一步发展,缺口很大。所以铜陵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如果清廷安定了湖广,回过神来要占铜陵怎么办?所以委员会想出了一个办法,尽力支援一下南明朝,不过也不是上赶子去讨好,就等南明主动开口,这样就能把清廷拖死在湖广,没有精力盯着黎城、铜陵。

    1647年7月9日浙东王德发、蒋季带领新组建的水师营,李卫派出浙东独立师一团二营协攻,乘坐大小二百五十多艘风帆海船,进攻乍浦,这也是张煌言强烈请求下为之,历史上的张煌言是在4月初领兵想去占领嘉兴、松江策应在清苏松提督吴胜兆欲在苏州反正,起事前联络定西侯张名振支持。张煌言劝张名振援吴胜兆,张名振遂命张煌言为监军,徐孚远副之。

    于四月初六自岑江(即舟山岑港)出发。不料四月十三日在崇明岛外遇风暴而大败。

    总督浙直水师户部左侍郎沈廷扬、总兵蔡聪(黄斌卿之妻舅)等将领十余人上岸后被清军俘获,于七月初三就义。而张煌言也因飓风吹翻船舶,陷入清军之手七天,找到机会逃出到了海上。

    现在拖到了7月,就不会发生因飓风吹翻船只这等事了,跟吴胜兆也约好,将在7月浙东攻取乍浦,再取嘉兴、青浦策应苏州。

    清廷以乍浦属杭州水师,沿海循明朝旧律管制,设提督、总兵、副将、游击等官制,在乍浦设有一总兵,驻有重兵,乍浦设满洲水师营,驻军人数达二千多人,成为浙江省第二个驻扎满洲旗兵的城市(另一个为杭州),此外还有绿营,所以现在的乍浦分为三个清军编制,即为清嘉协右营守备(绿营,就是汉人清军),清嘉浦水师营(绿营),清嘉浦满州水师营,由原杭州、江宁两地满洲八旗兵各800名移驻,共1600名,分为两营。其任务一为协防杭州,二为训练满洲八旗水师,隶属于杭州将军。设副都统一员,协领五员,佐领一十一员,防御八员,骁骑校一十六员,笔帖式二员。副都统掌统率两营,守御海疆要地,教习水师船务等。

    王翊是李卫部浙东独立师一团二营营长,华夏为营参谋长,原本的王翊字完勋,号笃庵,慈溪人,迁居余姚。清顺治二年(1645),从孙嘉绩、熊汝霖在余姚起兵抗清,遂入伍。次年,南明军据钱塘江抗击清兵,御史兼余姚知县王正中荐他为职方主事,参加江防。江防失守,与黄宗曦等率部入四明山,结寨自守,至海滨招兵,图与黄宗曦等长期抗清。

    而此时的王翊以被李卫大败舟山清军后,报名参军入伍,因为读过书有文化,对局势看的明白,在集训中在战术应用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新的武器装备战法写了一本教材,慢慢突颖而出,成为独立师一团二营营长,而另一位是华夏,也是一位有传奇故事的人物,字吉甫,又字嘿农,原籍定海(今镇海),后迁鄞。明诸生,以恩贡入太学,原本在历史中,清兵南下,他在宁波与董志宁等6人,首谋抗清,时称“六狂生”。